大街39E號忽然不保育 原因是文化局睇漏眼?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64087

時間:2020年08月30日 17:17

工務局正就多份規劃條件圖草案收集意見,其中「大街39E號」,相信是二十世紀初的建築有可能完全消失。因為文化局除了要求高度限制之外,就沒有其他建築風格或設計要求,有關做法有別於之前對旁邊和相鄰建築的處理。對於文化局今次「忽然不保育」惹起坊間不少質疑及批評,文化局回覆《論盡》查詢表示,該局在「大街39E號」的規劃條件圖草案作出公示時已即時發現有關問題,並通知工務局和補充相關的意見。

文化局表示,該局對營地大街上建築物的規劃條件圖,一般皆會提出維護街區整體風貌方面的意見,就是次「大街39E號」地段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文化局在該規劃條件圖草案作出公示時已即時發現,並通知工務局和補充風貌上的條件,如對建築物立面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築外觀設計須與街區現有建築風貌相協調等意見,以維護歷史城區內的整體風貌。由於「大街39E號」位於緩衝區,因此文化局的意見具約束力。

至於今次「大街39E號」地段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是否部門疏忽又或其他原因所致?文化局則沒有回應。另外,論盡兩次追問《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草案中,關於大街 / 營地大街的景觀管理監督是如何的?有何具體要求及規定?文化局同樣沒有回應。

據《正報》日前報道(https://bit.ly/2EvlWl6),「大街39E號」建築物的金字屋頂側邊具有圓孔,是澳門舊建築常見元素,旁邊的公局新市北街十號、盧廉若公園圍牆、已拆的沙梨頭海邊街72-80號等不少建築物也有類似設計。建築物具有大型露台和雕花鑄鐵欄杆,在澳門已不常見。部份屋頂雖爛了,但整體來講,還是具有歷史價值,以及一定建築藝術價值。

另外,關於大街 / 營地大街的風貌特徵及價值,文化局於2018年公佈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諮詢文本內有提及,那是屬於本澳城市發展初期最早形成的街道,斷續地分布著一些二十世紀初期至中期的舊建築物,現時街道整體仍體現了「澳門歷史城區」昔日重要傳統華人商業街道的空間格局和街區景觀的主要特徵。

文化局在諮詢文本提出三項關於大街 / 營地大街的管理措施,關於外立面有以下表述:「與該『風貌街道』相連接之建築物外立面的設計,尤其立面高度、材質及牆身的虛實比例等,須與該『風貌街道』上的歷史或特色建築物之外觀相協調,如立面材質上可採用色彩亮度較高的粉刷牆身。」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