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成長在澳門舊城區一角,小時候最喜歡與鄰家的小孩們在舊區的街巷中「眾裡尋他」,更喜歡像盗墓者羅拉一樣在古舊的大屋內「尋寶探險」,或許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使筆者對古舊的事物充滿好奇,漸漸地愛上發掘它們背後的故事。
還記得在1998年澳門博物館開幕時,筆者和鄰家的小孩便急不及待前去打探一番。當時來到這座新簇簇的博物館,館內的陳設感到十分新奇,特別喜歡徘徊在一樓的航海貿易展廳,因為在這裡可以按動那幅亮閃閃的航海地圖。然而在地圖相對位置有一個展櫃,很多遊人只會一瞥而過,但是它卻令筆者印象深刻,思量許久。
究竟這個展櫃有什麼東西能讓筆者念念不忘呢?它是否陳設着價值連城的金器?抑或是巧奪天工的陶瓷?不!這裡只放着一些形狀不一,圖案不同的青花瓷碎片,但是說明牌上卻標示着一個陌生的名字,心想為何博物館會展出一些「爛缸瓦」?它們為甚麼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呢?小時候只能一知半解,但隨年齡漸長,筆者懂得去尋找箇中的意義,以下便細說它們的故事。
話說在1994年夏天,聖奧斯定教堂近龍嵩街一側的花園護土牆出現塌方,當時有一些本地文物愛好者在現場發現大量明清時代的瓷片,他們便到塌方現場進行搜集和整理,其後,他們將發現的三千餘塊瓷片送往澳門博物館保存。這批瓷片多以青花瓷為主,當中夾雜着一些圖案豐富,紋飾佈局較為特別的瓷片,比對目前水下考古材料及歐美各大博物館的傳世品,這類風格的瓷片在陶瓷史上稱之為克拉克瓷。
那麼它們又與一般的青花瓷有何不同呢?經過一番資料搜集,筆者了解到它們擁有着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歷史背景。它是從明萬曆年間至清初生產供外銷的青花瓷,器形包括盤、碗、瓶和軍持等等。瓷器表面的裝飾繁密且連續開光,特別在器物口沿的內外壁上分佈着6至8 個開光,少數達10 至12個。這裡提到的開光是瓷器裝飾上的一種構圖手法,製作者在器物的顯著部位勾勒出圓形、方形、扇面形或花形等樣式的欄框,並在框內畫上各種圖案,以突出圖案主題。克拉克瓷的開光多圍繞着器物底部中央的圖案分佈,圖案的題材主要是花卉、動物、山水、文房用具及吉祥雜寶等等。由於克拉克瓷以盤和碗為常見的器型,並且以連續開光的圖案為主,在外觀看起來像一朵盛開的芺蓉花,所以日本學者稱這一類瓷器為「芙蓉手」,這一名稱形象地反映了克拉克瓷的特點。儘管器物上的圖案為中國式的花樣,但圖案的佈局卻非中國式的風格,有學者認為這類的圖案與十四世紀中東地區的陶器相仿,這樣的設計呈現了一道訊息,透視着海上貿易黃金時代的歷史片段。
有學者提到克拉克瓷的出現與葡萄牙航海帝國的遠東開拓史息息相關,葡萄牙人在1513年來到華南沿岸,但是,中葡貿易在16世紀上半葉並不是十分順利,直到16世紀中期才逐漸改善。1553年葡萄牙人登上澳門,並在1557年取得了居住權,澳門成為葡萄牙遠東的貿易基地。1567年明朝政府廢除海禁,開放漳州月港進行對外貿易,史稱「隆慶開禁」,中國的產品得以大批地銷往海外,葡萄牙人建立起中西貿易的橋樑,壟斷了東方貿易的航線,克拉克瓷便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所以其圖案的佈局貼近外銷的需要,因此出現克拉克風格的瓷器。它與其它中國產品的西傳,引起了17至18世紀歐洲人崇尚中國文化的熱潮,推動着另一段歷史的發展,在東西交流史上也有它的象徵意義。
說到這裡,究竟「克拉克」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又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克拉克」這一詞語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巨舶」,指的是葡萄牙的貿易船。16世紀末荷蘭人崛起,逐步挑戰葡萄牙人在遠東貿易的地位,彼此在海上的突漸增。1602年,荷蘭人在聖海倫島附近截獲了一艘載滿中國萬曆時期青花瓷的葡萄牙大帆船聖卡特林那號,船上的瓷器被運往阿姆斯特丹拍賣,這場拍賣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哄動,許多歐洲的貴族爭相奪購,經此一役使歐洲人認識到中國瓷器之美。由於這類瓷器是在被捕獲的葡萄牙「克拉克」商船發現,故稱之為克拉克瓷。
既然它們是外銷瓷,為甚麼在澳門會發現大量克拉克瓷片呢?原因是澳門在當時是遠東地區重要轉口港之一,這些瓷器從生產地江西景德鎮運往澳門轉口,在轉運裝卸的過程中常出現損耗品,它們便被人們丟棄在澳門港口沿岸一帶或直接投入海中。據推測因當時的崗頂平台進行填土,需要從海邊取砂,所以在聖奧斯堂側山坡的土層中發現大量瓷片。然而,這些夾雜在其中的瓷片,卻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故事,見證了昔日澳門繁華的一頁。
塵封在地下的碎片,雖然不像文字那樣容易讓人讀懂,但它們所留下的歷史訊息,向後人細說着大航海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見證着葡萄牙航海帝國的盛衰,也印證了澳門在中西貿易史上的角色。經過一番文物初探,筆者深感到文物猶如一本立體的歷史書,它的有趣之處在於人們如何發現那零星的線索,挖掘那深厚的底蘊,讀懂那無聲的故事,再以耐心和智慧找回失落的歷史片段。認識歷史並不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只要大家有一份好奇心,總會在探索中找到箇中的趣味。
參考文獻
《中國古陶瓷圖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馬錦強,《澳門出土明代青花瓷器研究》,澳門:澳門基金會,2014年。
盧泰康,《澳門崗頂山坡出土陶瓷研究》,《文化雜誌》,第86期,2013年,頁151-136。
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25期,2006﹐頁113-159。
曹建文,《中葡早期貿易與克拉克瓷器裝飾風格的起源》,《陶瓷學報》,第35卷,2014,頁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