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之下》申遺十年專題──血脈

028 出賣我地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21018

時間:2015年08月14日 11:11

主教山(Credit by 歷史檔案館)

主教山(Credit by 歷史檔案館)

「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一首葡文民謠,道盡了當年葡人對澳門的深情。也許,倘若葡人當初沒喝過亞婆井水,那就不會長留下來,也就沒有今天的澳門故事。數百年來的點點滴滴,積累成今天的澳門。今日的傳統,並從我們的祖輩手中,一脈相承、世代相傳,來到我們手中。

飛文基──文化是經歷

飛文基

飛文基

在大堂領洗,三歲前住在玫瑰堂對面,長大了在聖老楞座堂結婚;祖輩說的土生葡語,日常吃的土生葡菜是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有人會認為:飛文基的大半生都沉積在傳統與世遺城區之中。事實是,飛文基出生時,澳門並沒有所謂的「文化遺產」;亞婆井前地、水師廠、崗頂劇院等都不是國際知名的旅遊景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白馬行醫院(今葡萄牙領事館)出世,然後搬到澳督府(今政府總部)附近。小時候會由龍鬆街走到去亞婆井。那時候這區都是『石仔路』,一直到水師廠(今港務局大樓)那邊。我們到處跑,但不會超過『萬里長城』,因為家人覺得媽閣廟那邊太遠了。」今日的大狀師兼話劇導演笑着說起兒時回憶,「很多節日也會在崗頂劇院內舉行。例如聖誕節一定有活動,還有舞台劇、化妝舞會、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那時崗頂(劇院)是一個俱樂部,是土生葡人聚會的地方。」

1940年崗頂俱樂部狂歡節(Credit by 網路圖片)

1940年崗頂俱樂部狂歡節(Credit by 網路圖片)

南灣風景(Credit by 歷史檔案館)

南灣風景(Credit by 歷史檔案館)

城區的一座座古建築,是以往生活的重心,但令飛文基更為回味的,是昔日的海浪聲。「那時候南西灣一帶很美,也還未有葡京,爸爸和我就在海邊散步。我很記得那些樹,那些樹,真的很美。」如果歷史城區代表的是生活的足跡,那沒評級的海岸注定是城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以前夏天晚上也很涼爽,很多人會到海邊乘涼,這也是澳門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澳門當年的生活特色,就是在澳督府對出的海邊,大家坐在石地上納涼。」

「以前有以前的好,以前比較多機會跟大自然接觸。」飛文基娓娓道來。

1900年澳門景色(Credit by 網路圖片)

1900年澳門景色(Credit by 網路圖片)

把景觀傳下去

在他的前半生,澳門都沒有「文化遺產」的概念。限高不限高,是政府的決定。飛文基還依稀記得,六十年代初澳督府旁一個地盤本來已打好了樁,準備要建逾十層高的大廈,但就因地處澳督府旁,於是建築物的高度被政府一聲令下斬掉一半。「其實要視乎價值觀。甚麼叫公共利益﹖是以生活還是文化為主﹖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屆時誰去決定﹖屆時的特首是個怎樣的人﹖對於澳門,文化遺產的概念是甚麼﹖所有都是問號。」而對於現時的保育,這位「老澳門」認為未到「世界文化遺產」級別,卻又別有意義的地方同樣重要,「因為某部分市民會有認同感,會有感情。」

「文化就是這樣,要親身經歷、見過、目睹,就是真真實實的文化。」

葉達──哪吒廟是我家

葉達

葉達

「我自小便在茨林圍長大。六歲左右開始參加哪吒誕的飄色巡遊活動,是做灑聖水的。當時整個茨林圍的街坊都很受哪吒信俗文化影響,賀誕比過年還要緊張!」現年六十多歲的大三巴哪咜廟值理會會長葉達回憶道。

茨林圍不是世遺建築,卻與世界文化遺產關係無比密切。圍的旁邊分別是古城牆遺址、哪吒廟及大三巴牌坊。三者皆是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建築。與城牆比鄰的大三巴哪吒廟博物館(百多年前是茨林圍的更樓)中,玻璃地板下透視着的,更或是數百年前大三巴牌坊的部分地基遺址。據講,十七世紀時參與興建大三巴牌坊的日本傳教士便是居住在茨林圍。傳教士在圍內開鑿水井,又在該處種植馬鈴薯(茨)食用,「茨林」一名亦由此而來。及後傳教士離開,華人開始遷入。在1940年代,大炮台山腳木屋區發生大火,災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則移到茨林圍。

在以往的華人社區,廟會賀誕是重要的慶典活動。二月土地誕、三月媽祖誕、四月譚公誕、五月哪吒誕……幾乎每月都有多個節慶,每一個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當時澳門活動不多,廟宇的神誕活動則維繫着社會、家庭和諧,互相幫助。」「你話唔搞都唔得!」葉達形容,整個茨林圍的街坊自小已受哪吒信俗的感染,自小跟着父母參與,到今天很多已是第三代。「因為自小已把哪吒廟當成自己的家庭。家庭的大節日,哪能不慶祝﹖」

大三巴哪吒廟建於1888年,哪吒信俗亦已有過百年歷史,是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往在茨林圍,賀誕的籌備年中無休,才剛結束,又開始準備明年的工作。而到農曆五月十八,家家戶戶都會全體出動:小朋友便會參與飄色巡遊,大人們則負責派燒肉等工作。那時候,高園街還未開成馬路,居民晚上就在那裏延開幾十圍,一起晚飯賀誕。直到今天,當不少廟宇選擇一切從簡,大三巴哪吒廟依然堅持舉行一連三日的活動。祈福、飄色、搶炮、神功戲、晚宴,必不可少。文革期間到九十年代,哪吒誕的祈福、搶炮等活動一度停辦,只低調地派燒肉。唯這不減市民對哪吒信俗的熱情,「有些住在台山的老人家也特地回來上香。」

「大家視哪吒廟為家。」葉達一再重覆。

把內涵傳下去

值理會到今天已是第二、三代。葉達認為,實體建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築所蘊含的意義。「沒有內涵就沒歷史價值,就不會被接納為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有些已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廟宇已停止運作了,廟宇的活動亦已停辦,歷史也就停留了。」不少本地傳統都面對傳承的壓力,但葉達表示,近年有不少年輕人希望了解哪吒文化,「傳承哪吒誕不一定只能是值理會的人,而是在澳門有心的人,喜歡這文化的,熱心地把文化傳承下去。現時有些旅遊學院的學生,有興趣加入我們的隊伍,他們也可以傳承下去,好好保護我們的鄉土文化。」

後記

十年前,澳門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就對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高度評價,並表示「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生活社區有序組合,從歷史到今天,都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密不可分。」城區的意義,在於人與空間的互動;城區內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可關乎城區的內涵能否完整傳承。下一代手中的歷史城區,又是否將會完好無缺,安然無恙﹖這似乎視乎我們這一代的決定。

西望洋山:澳門與意大利

插畫、文:Adalberto Tenreiro
中文翻譯:未熄、Sofia

十八世紀以來,意大利人就開始重視保育其自然、建築,景觀和城市,供自己及遊人觀賞。這在皮拉奈奇(Piranesi , 1720-1778)的素描和蝕刻版畫,以及在德國哲學家歌德(Goethe , 1749-1832)的《意大利遊記》(Italian journey , 1786–88)中都能反映出來。

在1970至80年代,澳門的公務員兼建築師菲基立(Francisco Figueira,1934-2009)組織了一班友好的專家開始保護澳門的風景和建築物,同一時期畫家David Hockney(1937-)與Stephen Spender合編了《中國日記》一書(China Diary , Smithmark Publishing,1982年6月出版)。

這四個人身處的時代相隔了兩百年。

時間讓意大利能把各種審美文化凝結起來、重新運用和創建具新特質的形態,以及對其寶藏的喜樂,並發展出緩解不適當發展壓力的策略。

由於過去對建築遺產的忽視,澳門正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面對於昔日景觀、城市和市民的再利用及提升價值的知識缺乏,另一方面又需要提供符合現代標準的基礎設施,經常使用模糊的現代性概念,並以操之過急的程序來進行。

如今在澳門已經不可能從山頂上描述出內港和內地景致,而圖中的房子也正在傾頹。被縮小的公私花園仍舊花枝招展,在海務局大樓旁邊的一座新建築(但願是好的)將拔地而起,希望就像合格的新建築物在意大利不斷出現那樣:那裡是成熟到盡可能容許在這圖中的所有景觀以後都能看得見。

訂閱每月紙本
1/2 素描的地點(由上而下) 媽閣廟(十五世紀)、碼頭(1950年代);  Rocca Pisana別墅(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Scamozzi). 西望洋山聖堂(1835年)、澳氹大橋(1974年); Adriana別墅(羅馬,二世紀) .  港務局大樓(1874年);  Giuliani Frigerio住宅樓(科莫,1939-41年,建築師:Terragni) . 西望洋公園和私人園林(1950年代); Almerico Capra別墅(維琴察,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 .

1/2
素描的地點(由上而下)
媽閣廟(十五世紀)、碼頭(1950年代); Rocca Pisana別墅(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Scamozzi).
西望洋山聖堂(1835年)、澳氹大橋(1974年); Adriana別墅(羅馬,二世紀) .
港務局大樓(1874年); Giuliani Frigerio住宅樓(科莫,1939-41年,建築師:Terragni) .
西望洋公園和私人園林(1950年代); Almerico Capra別墅(維琴察,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 .

2/2 素描的地點 Skyline私人住宅(1934年)及內港; 勝利者海克力斯神廟(一世紀,羅馬) .  西坑街朝東下坡的路及樹; 蒂沃利(一世紀,羅馬) .  屬於政府所有的房屋(1950年代); Pisani別墅 (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 位於西望洋山伴的私宅和前主教府的室內裝修及傢具(1950年代) ; Emo、Barbaro及Poiana別墅(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

2/2
素描的地點
Skyline私人住宅(1934年)及內港; 勝利者海克力斯神廟(一世紀,羅馬) .
西坑街朝東下坡的路及樹; 蒂沃利(一世紀,羅馬) .
屬於政府所有的房屋(1950年代); Pisani別墅 (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
位於西望洋山伴的私宅和前主教府的室內裝修及傢具(1950年代) ; Emo、Barbaro及Poiana別墅(威尼托區,十六世紀,建築師:帕拉第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