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各取所需」的電影

文化.芸術.設計 藝文爛鬼樓

文:kc

網址:https://aamacau.com/?p=20860

時間:2015年08月11日 10:10

在五月份,我去看了本地電影作品的放映活動,映後座談會上有觀眾說:「我不是為了支持朋友、支持本地作品才買票入場的。是因為這部電影吸引才買票的!請問在坐哪位是為了『撐場』而買票入場呢?」當然現場沒有人敢舉手。

如果我是因為喜歡劉德華,所以買票入場看他的電影,這是否「撐場」?「為了看明星而入場」好像比起「為了支持本土電影而入場」明正言順一點,是這樣嗎?有人因為看明星入場、有人因為支持導演而入場、有人單純陪伴男朋友而入場……100個觀眾有100個入場的理由,或許我們無需把「本地電影有多吸引?」這個問題看得那麼重要,我們不妨把電影只看作是一種「需求」就好了。

如果一部電影能夠滿足到盡量多的觀眾,這就叫「大眾電影」(popular films)。也可以說是一種「各取所需的電影」:
1.拍攝團隊有工開
2.導演能夠表達自己
3.觀眾可獲得滿足(如能看到心愛的明星就更好)
4.投資人又可獲得相應的回報(至少不是血本無歸)
5.宣傳行銷人員又能夠找到著力點(而非一直感覺自己在欺騙大眾)
6.影評人也能找到一些切入點討論(讓影評人能發揮聰明才智)

通常投資金額越大的電影,都是大眾電影,為了滿足盡量多的觀眾,明星是必不可少、話題性也是免不了的、找幾位評論人寫點對電影有利的評價當然也是預計之中。而通常投資金額越大的電影,如果只靠票房來回收成本是相當危險的,如果一部電影的成本是1000萬,而票房是1000萬,跟戲院對折後只回收500萬而已,因此必須要有不同的回收成本管道,例如各式周邊產品、發行影碟等。

假設在澳門會有5000人購票入場觀看我的電影,以票價60至70澳門元計算,我的電影在澳門本土將會有30至35萬的票房,與戲院對折後實收15至17.5萬之間。然而,本土大眾電影作品能夠吸引5000人購票入場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因此可以推算,如果單純把目標設定在澳門本土的電影市場,電影人就要有把握能在15萬或以下的製作成本去吸引5000人購票,才有賺錢的可能。

由此可見,電影的製作資金多少,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會願意購票觀看我的電影?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生產的電影產品到底認識多少?對別人的電影口味到底認識多少?如果澳門要發展「大眾電影」,而電影人又想提高製作成本的話,電影人一開始就要思考,自己的電影產品除了澳門,還能推向哪些國家地區的市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