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第三屆酷兒影展:以年輕的志氣溫柔起義

第三屆澳門國際酷兒影展海報

不知從何時開始,六月總是陰暗昏沉,唯一能為社會帶來點色彩的,是那一點點彩虹。六月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已有逾半世紀歷史,今年伴隨著六月的,有剛剛走到第三屆、澳門唯一一個酷兒影展「澳門國際酷兒影展」(下稱MIQFF)。它不再是個新生兒,但仍在影展總監Jay Sun引領下日臻成熟。他留守於此,或許因為相信電影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折射性別光譜之多元,遠超過我們所見。

為何革命?如何革命?

澳門人以溫和見稱,但並非與「革命」二字沾不上邊。作為性小眾群體的一員,Jay認為澳門在LGBTQ+議題上的討論向來低調,公開發聲往往謹慎而內斂,對相關議題的理解、知識和討論仍未足夠。他把這種觀察投放於影展之中,將今年主題設定為「溫柔‧革命」,將這種屬性發揚光大。「我希望大家懷抱希望,思考這個地方將來能成為怎樣的樂土,或是怎樣的模樣,用各自溫柔的力量推動革命。」

「溫柔」與「革命」是MIQFF其中兩大單元節目:《囍宴2025》翻拍自李安經典,以當代視角呈現酷兒身份的自信與幽默;馬來西亞編舞家黃天寶的四部舞蹈短片,則以肢體語言訴說個人掙扎與堅韌,展現藝術如何化作抗爭的載體。仍在摸索前行的Jay,在選片策略上傾向照顧澳門觀眾的接受程度,同時力求拓展視野,涵蓋從獲獎動畫《太空百合戰鬥姬》到實驗短片,希望以藝術為橋樑,推動改變。

他坦言,資金與人力短缺是最大障礙。上屆票房慘淡,某些場次僅有數名觀眾,促使他在低谷中反思選片策略與市場定位。前兩屆偏向獨立或實驗性影片,雖滿足藝術追求,卻難以吸引普羅大眾。第三屆因此調整方向,保留小眾作品的同時,納入話題性十足的新片,如首次奪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挪威電影《性愛夢之做夢》,提升節目吸引力。

冀人人都能參與

MIQFF與各國領事館合作,為其提供部分影片資源,節省預算,不過部份影片需自行籌資,增添財務壓力。今年MIQFF繼續推出紀念商品,如附上主視覺設計的粉紅心心短襪、耳機盒和Tote bag,令影展形象更入屋。但Jay觀察到,澳門人鮮將觀影視為文化活動,目前仍依賴社交媒體與本地社群合作,藉以提升能見度,但不容易突破澳門觀眾對商業片的偏好,而觀眾亦需克服地點偏遠的障礙。

MIQFF設計周邊商品,令影展形象更入屋。(相片來源:MIQFF Facebook專頁)

Jay計劃舉辦映後討論會或藝術家對談,增強觀眾的參與感,雖因人力不足而進展緩慢,但他對前景展望清晰:「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健康地令這個影展可以持續地發展。我們想慢慢地誕生更多不同的活動,而不是說一口氣已經做完所有的事情,反而令到自己入不敷支。對於一個影展的運作來說,那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未來將有更加多活動推陳出新,但需要時間。」

MIQFF的溫柔也在於包容所有人,Jay認為其價值在於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無需公開身份亦能參與。「它不只是屬於性小眾的活動,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參與。」過往兩年,他看到影展後社群內的小型聚會與分享會逐漸增多,反映影展不僅是放映場合,更是一個促進對話的空間,大家打破標籤,異性戀、同性戀或無性戀者等聚首一堂。他指,這種氛圍吸引了不同背景的觀眾,有人因朋友邀約首次走進影展,雖對電影藝術不感興趣,卻因開放的環境感受到共鳴。

作品種類仍在萌芽

本屆有囊括多個金馬獎的話題作《漂亮朋友》、男同經典《斷背山》、鬼才導演杜蘭首作《殺死我阿媽》、溫馨喜劇《四個阿媽搞邊科》等,共計19部長片和4部短片,內容豐富,風格迴異,惟多數來自主流國家出品。Jay坦承受資源所限,曾嘗試引入捷克或以色列的紀錄片,卻因片商授權或預算問題無果而終。「第一世界的故事也能展現深刻掙扎,但未來希望納入更多亞洲或發展中國家的視角。」

對比鄰近的台灣和香港,澳門的酷兒影展還是很年輕,尤其台灣,已產出種類繁多的影展,再偏門的題材也有涉獵。「他們把更多不同類型的片從外面帶回來自己的地方給觀眾看,真正做到多元這回事。」另一邊廂,近年香港也出了兩部關注老年同志族群的電影,「慢慢有一個趨勢是,不只聚焦於L和G或者B之中,我們更加想看到的是一個人——拿《叔叔》和《從今以後》作例子——怎樣去爭取他們的權益,其實已無關LGBTQ+的事。」

談到本地酷兒創作生態,Jay坦言,澳門關於LGBTQ+議題的影視作品稀少,多集中於男同志或女同志故事,跨性別或無性戀等題材幾乎未見蹤影。「第一屆推出本地短片集後,因作品數量與品質限制,未能延續。」平日擔當選片人角色的Jay指,澳門電影產業歷史尚短,酷兒題材的創作更需時間醞釀。近年雖有《骨妹》等作品觸及女同志元素,數量仍不足以支撐常態化的本地單元。香港與台灣的酷兒影展已發展劇本孵化計劃,澳門卻因預算所限,尚未實現類似項目。

影展總監Jay Sun說:「我們(的影展)仍然年輕,還在成長,但我們很想作出改變,希望大家透過電影裡面的故事,了解更多相關的議題。」(受訪者提供)

從首屆「Let’s Get Beautiful Together」、第二屆「愛是答案」到今屆「溫柔‧革命」,Jay寄望影展有天能成為挖掘酷兒故事的平台,甚至孵化劇本或舉辦工作坊。儘管面對種種局限,但影展存在本身已是一場溫柔的革命——它讓小眾群體的聲音不再沉默。「這個影展不在於策展人賦予它甚麼意義,而是在於觀眾賦予它甚麼意義。」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