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毅──亦師亦友的吹水好友

125 愛之重鎚 紙本月刊

文:莫麗明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5048

時間:2023年09月28日 11:11

2023年8月25日清晨,小毅走了!正如你經常同我講,「咁樣嚟澳門就咁樣走、乜嘢都唔好搞!乜嘢都唔會帶走!」你真的了無牽掛就走咗。不過,很多人尤其是你的好友卻仍然掂掛著你,你的家人因為未能同你講最後的心中話,也覺得有點遺憾!我明白,你正正不想家人、好友擔心,所以寧願自己承受著病魔帶來的辛苦,臨離開之前的幾個星期都自己撐著、捱著過去!

我從來沒有想過,今次是最後一次送你去醫院接受治療,因為不知道病魔已追着你、纏繞着你不放;雖然不捨也要放手,讓你舒服地離開這個荒謬絕倫的世道!

小毅非常喜歡綠水青山。相片來源:莫麗明

小毅非常喜歡綠水青山。相片來源:莫麗明

小毅非常喜歡綠水青山。相片來源:莫麗明

小毅非常喜歡綠水青山。相片來源:莫麗明

八十年代中期小毅做新聞前線工作,經歷了新聞界號稱的黃金時期,即是由八十年代至回歸後的頭十年。初期我和她兩個人好像在平行時空中並沒有交往。小毅當時在前線衝呀、衝呀、衝呀,我則在電台新聞部做主管,只是偶然見到她和我們電台記者交換資料,我和她鮮有交談,更遑論深入探討時事議題。當時真的是新聞界的黃金時期,記者會爭取發掘自己的獨家新聞,在酒會、開幕禮等場合上,各自霸佔有利位置,圍住及追逐意見領袖人物包括政府官員,商界人士,社團負責人「扑咪」,提出各式各樣的尖銳問題。當時新聞自由的空間頗大,各間傳媒機構也任由記者發揮各自發問的本領及處理敏感的話題,以讀者、聽眾和觀眾的利益為前提,以大眾受影響的事情為依歸,為市民所想、所問、所寫、所報道,真是百花齊放!透過不斷的議題設定及辯論、為真理及事實愈辯愈明,也沒有瞻前顧後的自我審查。雖然官方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干擾,但至少不會明目張膽地干預新聞自由,也不會處處設下紅線,令新聞界寧願自我審查,以免惹上麻煩。小毅話當時做得好開心。她經常發掘不同的社會熱點新聞,為弱勢社群發聲、也透過尖銳的筆鋒,月旦時事,遇到不平事,毫不留情地批評政治商界的要人。例如她十分關心紅街市附近桃花崗小販的生計,以及路環土地被人非法霸佔。她對地產黨擲地有聲的批評從來毫不手軟,甚至差點因此而惹上官非,她也不放在心上。

在九十年代,我在澳門大學教授新聞傳播課程的期間,為新聞司(現今新聞局)籌辦了六年的記者培訓課程,議題十分廣泛,也涉及前線不同範疇的新聞採訪及編輯工作,包括新聞攝影、電台、電視新聞編採及製作、國際新聞編譯、突發新聞、政治新聞、選舉新聞等不同路線的新聞講座培訓;還有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浸會大學新聞系的著名傳播學、新聞學教授來澳門為記者深入淺出介紹傳播理論、新聞學以及新聞道德的理論。當時「紅褲仔出身」(即是非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的記者小毅對這些課程皆十分感興趣。她每次都積極參與這些課程,好像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很喜歡跟跑不同新聞線的資深前線記者、編輯以及新聞傳播學者深入互動交流。她的好學精神可見一斑,由此也見到小毅的敏銳新聞觸覺(對記者而言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後天培訓而獲得的),是她經歷多年的勤力、鑽研、日子有功而成就出來的。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毅發掘新聞的堅毅能力。對法律的議題,她就好像學生一樣長期向熟悉法律的專業人士請教及查詢,因而寫出具批判性的分析和評論。例如採訪及撰寫立法會討論的法律議題,是一項艱辛的工作。回歸前立法會部份討論用葡文,而立法議員可以漫無邊際地討論;當時的翻譯有時翻譯到,有時又因為立法議員連珠炮發式地發言而翻譯唔到。小毅會在立法會大會之後或者第二次開會之前靜待一個人為她補課,此人就是時任立法會主席、土生葡人宋玉生大律師。小毅會就不明白的事項包括法律條文、立法精神、通過的立法議案之後對社會的影響等一一向立法會主席宋玉生請教,所以立法會大會結束後,很多時她仍會一個人獨自坐在澳督府(回歸前立法會在澳督府開會),好似靜待黎明一樣,等待宋玉生主席下班或有空時為她解答種種法律的疑問。宋玉生主席見到這一位華人記者如此勤奮,也願意一一為她解說,因此兩人日後並成為了好朋友。回歸之後見到法院公布大案的艱深判詞,小毅也會查詢及請教資深大律師或法官,尋根究底,以深入地獨家報道案件的來龍去脈。

吳小毅任職記者多年,一直努力學習。

吳小毅任職記者多年,一直努力學習。

令我更難忘的小毅是一個從不放棄與人討論話題的記者,不管對象是誰。例如聚會中小毅遇到從事輕軌工作的年輕人,就會跟他討論澳門輕軌的情況、運作以及前景;遇到做會計的青年,會同她討論澳門的會計稅務制度;遇到做會展的年輕人,就會同他討論澳門會展業的前景、應該如何走向以及遇到什麼問題。

小毅就是一個學海無涯的傳媒人,所以她的評論發人深省,讓大眾關心小城的大小事情:由保育環境、城市規劃、保護文化遺產、平權運動、保護弱勢社群、以至政治選舉等她都日日關心,甚至三年多前遇上病魔,她仍然沒有放棄,每日深耕細作、討論、分析、撰寫相關新聞以及評論。

回歸後我們因工作關係經常討論時事議題,從她身上我學習了很多──她的堅持、存在、不棄以及豁達。遇到一個亦師亦友的吹水好友,一生何求?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