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求職、晉升已面臨多重壓力 吳國昌:人才引進或加劇競爭 中高層更甚

133 全民返工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0999

時間:2024年05月26日 10:10

各地求才若渴,澳門亦不例外。目前特區政府正計劃展開第二階段《人才引進計劃》,預計首階段超過四百宗申請將獲納入建議引進人才名單。雖然政府不斷地強調人才引進的宏旨是促進本澳產業多元發展,但到底該規劃對本澳發展及本地人就業有什麼影響?前立法會議員吳國昌認為,《人才引進制度》(下稱《制度》)是超越本澳政治範疇的政策,旨在促進國家整體發展。然而,這或對本地中產階級的就業和晉升造成壓力、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並使就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一旦引進人才,相信會對本澳的中高層人員構成挑戰。

他又指出,本地年輕人難找到工作的另一原因是,中小企業已對聘請外僱產生依賴,而疫情後本澳消費外流亦加劇中小企業的壓力,使他們更不願聘請本地人。

引進人才非澳門「話哂事」
吳國昌:政策須配合國家發展

吳國昌相信《制度》是讓澳門融入大灣區的一個政策,整個決策已經超越澳門的政治範疇,不是由本澳政府單方面「話哂事」,而是中央已從國家發展大局角度決定港澳發展角色以及所需的人才。「你可以想像內地有一些城市的人才(被安排)來澳門。」

他認為,中央的決策不是有心害澳門,也不是要澳門社會從一個「魔鬼」的角度去思考,「但決策當然也不是單純為澳門考慮,而是考慮全國的發展方向,例如在大灣區內,香港做些什麼,澳門做些什麼,在這個大的方向下有一定的要求和指示(給港澳)去做。」

吳國昌認為,澳門現時除了博彩業、公務員外,其他行業越來越艱難,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吳國昌認為,澳門現時除了博彩業、公務員外,其他行業越來越艱難,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若無內地資本調動配合
吳國昌:制度或成為內地人移居澳門的方式

吳國昌又認為,引進人才對澳而言有利有弊,需要實行後才知道具體結果。若想來澳的人才有好發展,有助澳門發展產業,內地需同時調動資本配合,否則該制度只會淪為內地人才移居澳門其中一個管道。

他指出,本澳產業發展需要人力資源之外,若內地同時調動資本來澳,才可讓到澳人才有所作為。「我相信內地的領導也有研究的,應該知道人力支援調動(到澳),(同時)應該有計劃可以調動資本(來澳)。」

不過,近期內地經濟下滑,或內地沒有足夠資本作調動。本年四月,特首賀一誠曾指出,當局在研究總部經濟,惟現時內地不少知名企業都面臨危機,自身難保,故目前不打算推出原規劃用於發展總部經濟的大廈、寫字樓區及中心商業區的土地。對此,吳國昌直指,一旦澳門沒有得到內地足夠的資本及市場機會,來澳後也不會有所發揮,「因為他們(內地人才)覺得,這個地方(澳門)真是沒有理想的資本和市場的結合的時候,那你會在這裡做什麼呢?他們會想到其他對個人或者家庭有利的方面。」

本地中層難「向上流」
競爭或變激烈

為了提升地區競爭力,人才不可或缺,吳國昌亦認為,從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來講,引進人才對資本家會有正面影響,但對本地中層管理人員而言只會增加在求職、升職時的壓力,甚至擠壓他們「上流」的空間。

他又稱,本地資本家面對引進人才獲得更多選擇、且範疇多,「那些人(內地人才)來到,用得著你(資本家)就用,用不著的話,他(內地人才)自己想辦法,但是總有一個機會。」然而,當澳門因缺乏資本而無法擴張市場,那麼外來人才只會讓本澳就業競爭變得激烈,本地人預料要承受更多壓力,而本地中層上流的機會或減少。「已經有了穩定職位以及在企業或者產業裡面,自己有信心可以向上流動的人,就會變得有壓力。如果樂觀來講,這個壓力就是競爭挑戰;悲觀來講,就是別人佔了你的位置,壓住你,令你不能升上去。」

前立法會議員吳國昌。

前立法會議員吳國昌。

年輕人搵工難、中小企壓力大
消費外流加劇就業競爭

吳國昌亦指,由不同途徑收到反映,有很多本地年輕人在大學畢業之前已著緊找工作,甚至有些已開始找的屢屢碰釘。相比起中老年求職者,年輕人較缺乏社會上的人事關係,相信在初次求職時較難成功錄取。

他認為,澳門現時除了博彩業、打政府工外,其他行業越來越艱難,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本來預期疫情過後,大家輕鬆一點」,但事實是本地的消費力在通關後外流,民生區店鋪的經營狀況更加慘淡。中小企生存空間縮窄,為了能繼續生存,部分中小企會先聘請本地人以爭取聘請外僱的名額,其後再請得薪資較低的外僱、開除薪資較高的本地人。對此,他亦不禁感嘆,現時本澳的企業主是否個個都黑心?

吳國昌續稱,從國家政策層面來講,本澳消費力外流是符合大灣區互相融合的政策。當港澳居民更加方便北上,自然會帶動內地消費,由這引發的並不是單純、一時的競爭,而是由國家早就頒佈的融合政策所引申的影響。由於疫情,這些促進融合之舉未必能夠及時執行。疫後,兩地便趕緊落實並執行。

外僱政策如「鴉片」
市道差更見真章

澳門人習慣北上消費,部分本地商家習慣聘請外僱。長久以來,商家亦可以輕易招聘外僱,這使他們缺乏動力、惰於謀求進步。吳國昌認為,現時的外僱政策對澳門人力資源市場有如「鴉片」。

在市道較好時,聘請外僱可以讓商家降低成本,但當消費外流時,就算聘請外僱也不一定能維持經營。對此,吳國昌就指,在經濟良好時,有些商家會以最低工資去聘請外僱以求「生存」,但不會特別去謀求進步,「因為個個可以維持,我們過去一個階段,外僱的數量實在太多,導致長期存在這種惰性。」

他指出,相比香港,本澳申請外僱較容易。在香港本地僱員與外僱比例「起碼要二比一」,即企業先有兩個本地員工,才可以申請一個外僱。不過,要是減少外僱額,「商會一定反對,一定就會推那些(大廈)管理公司出來,他們說要請本地人為主,外僱為輔,變成你的管理費要增加。」事實上,外僱問題本應在立法會直接討論的,「不過現在就沒有人說了。」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