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勞權、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 配合「1+4」產業發展 李靜儀促清晰人才培養政策

133 全民返工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000

時間:2024年05月26日 10:10

本澳雖小,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本澳今年首季就業人口為37.11萬人,其中期末的外僱人數為179,469人。然而,保障就業人口權益,尤其本地人的發展空間,必為本澳社會的重要議題。已任議員逾十年、工聯副理事長李靜儀與本媒分享她對近期熱議的人才引進計劃、勞動益權、外僱政策等的看法。

政府應清晰人才培養政策
李靜儀:配合本澳發展 「1+4」產業設實習計劃

隨著特區政府公佈人才引進計劃第二輪建議申請者要件,包括納入在澳畢業的非本地大學生為申請對象,部分市民憂慮日後這將影響未來的就業前景。對此計劃,李靜儀認為,引入的人員應維持在「有限」數目,本澳產業發展仍需本地人支撐。在人才引進期間,本地應屆畢業生及青年就業環境必然受關注,部分家長、市民有很大憂慮,亦屬正常情況。當局應該公佈更清晰人才培養政策,包括由政府主導為有意進入「1+4」產業的本地青年提供實習機會,同時向家長提供就業資訊以協助中學生選科;對被迫轉業或失業中壯年人士提供相應培訓、津貼等。

本澳一度曾有不少活躍的勞工團體,惟逐漸消聲匿跡,而近期較多向政府遞信反映勞動議題便是澳門人民力量。

本澳一度曾有不少活躍的勞工團體,惟逐漸消聲匿跡,而近期較多向政府遞信反映勞動議題便是澳門人民力量。

隨著行政當局公佈更多引進人才細則條件,不少意見憂慮本澳青年就業空間收窄,且行政當局似在加快步伐。李靜儀亦坦言,不單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家長有很大憂慮,市民亦然。故在引入人才的過程中,政府應公佈更清晰的人才培養政策,在改善青年、中壯年就業方面應有專門計劃。故此,政府要有整套計劃,如何透過這個人才引進計劃「帶教」本地人、促進本地人緊跟本澳產業發展的步伐。

在改善青年就業方面,李靜儀認為政府應主導、要求「1+4」業界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和實習計劃,並且這些實習計劃應與人才引進同步展開,這樣可以確保本地青年有機會進入新興產業,獲得實踐經驗,從而提升他們的職業競爭力。至於中壯年就業方面,她則建議政府應考慮參考內地、香港的做法,透過資助培訓或者津貼計劃直接向僱員提供津貼。這樣能夠幫助中壯年人在轉型和再就業過程中減少經濟壓力,提升他們的技能和適應能力,更好地應對產業轉型和經濟變化帶來的挑戰。

李靜儀:不求「一步到位」
當局應逐步多方面加強勞動權益

擔任直選議員的李靜儀又表示,隨著本澳經濟漸見復甦,在法定定期檢視以外,行政當局應具條件分階段推動《勞動關係法》(下稱勞動法)更細緻檢視和修改工作,在如僱員假期福利、打擊非法工作、追討欠薪等各勞動範疇,聽取社會需求、修法改善勞動業界保障。隨著本澳經濟漸好,社會亦有共識需要新增什麼權益,政府應繼續探討修法方向並面對社會需要,而工聯在這方面亦持續與政府開展對話。

她又稱,當局應將修法視為漸進過程,無須急於一步達成全面修法。過去幾年疫情期間就業問題嚴峻,可理解政府以補救失業問題為主,未能顧及勞動法機制檢視和修改。但現時經濟漸好,相信已有能力在法定一、兩年定期檢視以外,逐步重拾更深入的修法工作,工會及勞動界別亦期待完善機制。

市民常到位於黑沙環的勞工事務局求職、求助、投訴等。

市民常到位於黑沙環的勞工事務局求職、求助、投訴等。

李靜儀續稱,二〇二〇年勞動法修改有相當成果,包括婦女產假增加、疊假補假等,至今年已有一段時間,應在業界可消化、對應需求的情況下,再多檢視社會對勞動保障的全面需求。在僱員假期保障上,如法例規定僱員享有六天年假,該規定已幾十年未改動。在修改年假上有多種方案,如參考其他地區按年資遞增天數。另外,在婦產假方面亦應增加,並向公務員90天婦產假「睇齊」。

李靜儀促檢視外僱法 切實執行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

現時本澳外僱逾十萬人,而《聘用外地僱員法》(下稱外僱法)於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六日生效,當局一直強調外僱只是用來補足本地勞動力,惟社會上對於外僱搶走本地人飯碗的意見卻越來越多。這個在澳已實施逾三十年的外僱政策,目前最大的問題和本地人最憂慮的問題是甚麼?為何本地及外僱的利益似乎總處於「此消彼長」的對立狀況?對此,工聯副理事長、直選議員李靜儀認為,當局應檢視現行的外僱政策及相關法規,然而,核心問題仍在於如何切實執行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若每個澳門人都能有一份工作,這種擔憂自然會減少。

李靜儀又表示,現時本澳的失業率很低,但仍反映出有部分人始終找不到工作,或只能找到條件不太合適的工作。現時本澳仍實行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當局應思考如何讓本地人能從大企業,尤其建築業以及博企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發展空間。

她坦言,外僱政策需要檢視, 但實務上更重要的是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 。若能落實政策、甚至確保有些工種是本地人優先就業,例如規定只有本地人可任職職業司機等,將可確保一些教育水平較一般的本地人能透過工作養妻活兒,當局有責任繼續保障這類人士的職業空間。這樣一來,居民的憂慮就可以減少。然而,現時部分市民面對的問題是,即便部分本地人再努力,也未必能真正找到職業發展的空間。

工聯副主席、直選議員李靜儀。

工聯副主席、直選議員李靜儀。

她又稱,當局在本地人優先就業的工作方面一直可以「再做得更好」。一方面,行政當局必須了解有哪些行業是本地人願意並有能力進入,且需要人力資源的;有哪些工種是居民願意且有條件進入但卻被排斥的。另一方面,在就業配對、就業招聘會和就業個案的後續跟進等方面須改善。

在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和提升就業機會方面,李靜儀認為,相較於本澳中小企,本澳的大企業如博企和建築業等應承擔更多責任,一來其可以提供較多的本地就業機會;二來工作崗位多且有職涯規劃。對於這些有一定企業規模的公司或行業,行政當局如果多做功夫,比如要求有關企業推出培養本地人的計劃,相信可以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

隨著本地一些曾經活躍的勞工團體逐漸消聲匿跡,工聯作為本澳最大的僱員團體,在改善勞工權益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當被問及日後工聯是否會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來爭取勞工權益時,李靜儀表示,工聯既會與政府合作和商談,亦會要求當局推行有利於僱員的計劃,工聯也會持續推動改善僱員權益。
(注:此訪問完整內容本媒會在網站刊登,上文為部分訪問節錄)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