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區域合作方式處理廢料非「一勞永逸」 環保局網上新增資訊撐建「生態島」 麥希汶:僅片面之詞

即時報道

文:記者K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0942

時間:2024年05月23日 16:16

特區政府計劃於黑沙龍爪角對開海域,以建築廢料建「生態島」,但遭部分澳門市民及港澳保育團體強烈反對。

首次「生態島」項目環評公示及收集市民意見已於本(5)月9日結束,而環保局網頁則見新增「生態島」項目資訊,其中指出「以區域合作方式處理建築廢料只是一種輔助方法」,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且內地只肯收部分惰性拆建物料,為滿足此要求,除了涉及購置篩選設施費用,還有其他費用,公帑支出所費不貲,並再重申興建「生態島」的急切性,是「長遠」的解決方案。對此,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回應指,現時公開資訊仍只是政府片面之詞,未見釋出最大的行動力去解決市民同環境保護上的燃眉之急。

近期行政長官賀一誠回應「生態島」項目時曾指出,該項目該做的評估及程序「一個都不會少」,而目前未有新進展。而環保局於上(4)月15日至5月9日進行「澳門生態島(第一期)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第一次公示,開放讓公眾對項目發表意見。

據環保局現時網頁可見,針對「生態島」項目新增圖文包講述「為何要建生態島?」「生態島與我有甚麼關係?」等普及公眾的資訊。其中一部分提及以區域合作形式轉移本澳的建築廢料,或只是其中一種「輔助方法」。

無論是立法會議員或環保團體,均曾公開要求本澳應加快興建在澳處理惰性拆建物料的永久篩選設備,再以區域合作方式將部分廢料轉移到內地接收。對此建議,現時環保局在網站補充解釋內容,包括:區域合作運輸成本相當高,除篩選設施購置費用外,仍需營運保養費、接收地基礎設施費用等支出,並指出,「按鄰近地區經驗,處理等同生態島處理量的惰性拆建物料費用已超過一百億澳門元」;經篩選後仍有超過一半建築廢料未能透過區域方式解決,必須在澳門特區自行尋求處置方案;目前會將經過篩選的惰性拆建物料優先用於澳門機場擴建和其他回填項目上。

該局總結指,「透過區域合作方式處理惰性拆建物料僅為輔助方法,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澳門仍然要想方設法創設一個長遠的解決方案。」而區域合作處理建築廢料「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在處理建築廢料問題上,「生態島為目前綜合而言最為合適的方案。」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早前與本地保育團體舉辦分享會,擔任該學會副會長的麥希汶指出,興建生態島不能急切地解決建築廢料問題。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早前與本地保育團體舉辦分享會,擔任該學會副會長的麥希汶指出,興建生態島不能急切地解決建築廢料問題。

希汶:片面之詞 未見獨立詳盡研究

對於環保局有關以區域合作處理惰性拆建物料說法,麥希汶認為,現時針對「生態島」的官方說法,依然只有政府的片面之詞,未見提供獨立的詳盡研究,以及如何可利用篩選設施、其他空間選址和不同減廢方法來發揮處理建築廢料的最大成效,以達到節約用地、海陸統籌、環境優先、避免填海、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及遷移棲息地等國家與國際上的共識。

據環保局網頁提供的資料,現時本澳堆填區暫時未具條件興建永久的惰性廢料篩選工廠,在2021年引入機械分選設施、2023年8月在建築廢料堆填區設立流動式惰性拆建物料篩選設備,以篩選及儲備符合規格的物料供本澳的填海工程及回填項目使用。

澳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由生態股長提供)

麥希汶續指,環保局都認同本澳有必要建設永久的篩選設施且亦表明將繼續興建有關設施,但未見實際時間規劃,建設計劃依然原封不動。在官方聲稱本澳未有條件落實興建永久的建築廢料篩選設施時,同樣只是片面之詞。未見官方釋出最大的行動力,去解決市民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燃眉之急。

而環保局為何新增上述對「生態島」的補充說明?麥希汶就指,或者當局在環評第一次公示諮詢中,收到大量公眾支持本澳興建篩選設施、反對填海破壞白海豚棲息地的意見,故認為該局有必要再說明興建等理據。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