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節日不重要!居澳尼泊爾社群的奇幻新年派對

131 老與我 紙本月刊

文:藍南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9604

時間:2024年03月30日 11:11

尼泊爾馬嘉族居澳僑民的新年派對。

想了解一個國家最快的方式,可以是味道、訂閱旅遊達人的Vlog、到當地結識新朋友,但在澳門同時也有更便捷的方法,連機票也不用買,就是參加本地移工社群的節慶活動。

推開「旋轉門」,來到酒店宴會廳,第一次參加居澳尼泊爾社群的傳統節慶活動。這晚是古龍族新年(Gurung Lhochhar)的派對。古龍族是尼泊爾120多個民族其中一支,自古是來自高山的善戰民族。如果還沒有概念,有另一個稱呼可以豐富讀者的想像——「啹喀兵」(Gurkha)。古龍族與同住在周邊地區的馬嘉族(Magar)、林布族(Limbu)和來族(Rai)向來以驍勇善戰聞名,自19世紀初起,成為英國和印度軍隊尼籍僱傭兵的核心⻣幹。

目前,在澳門的尼泊爾移工不到3,500人,比疫情前大幅減少。但每逢重大節日的慶祝活動,規模依然盛大。各個姓氏的族人無分彼此,只要有時間都會出席,輪流辦桌,齊齊參加。無論是在豪華酒店還是充滿野趣的郊外環境,一樣玩得盡情盡興。

塔芒族婦女傳統服飾。

眼前滿堂男女穿著獨特的傳統民族服,男士們大多頭戴典型的國民船型帽(Topi)。女士們無論是身穿艷麗的紗麗(Siri)或類似藏袍混搭風格的裙子,都披上一條胭脂紅色綴以金線的絲絨長披肩,從一肩跨到另一邊腰間,頭戴金光閃閃、造工精細的髮飾,或綴以紅色珊瑚、綠松石的項鏈,額頭正中點上象徵祝福的赤紅色蒂卡(Tika)。

尼泊爾不同姓氏的族群都有特定的衣著顏色、款式、徽章和首飾,基本上從外觀可以辨識他們是哪一族,但外人當然是沒有這種能耐。通常只有重要節日,他們才會穿上正式的傳統服飾,這是他們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徵,自然散發著自豪感和族群凝聚力。例如:塔芒族(Tamang)男生的帽子是帶刺綉花紋的小方帽;雪巴族(Shapar)服裝基本與藏服一致,再加頂闊邊牛仔帽,方便在高原放牧時遮擋太陽。這晚的主人家服裝非常容易辨認,古龍男子上身繫著一條帶簡潔飾紋的大白巾,從背後交叉繞到胸前打結。

宴會上,除了各種咖喱和傳統美食,Sel Roti是指定的Party Food,在外面的尼泊爾餐廳也吃不到。那是一種用米和糖造成的甜甜圈,沾咖喱一齊食相當美味。雪巴族則會以鹹奶茶、小麻花和自家釀的米酒(chang)奉客,雖然是藏族風味,但那跟青棵酒不一樣,不會特別甜或酸,口感非常清爽。一杯將盡,杯底還有「彩蛋」,原來那些漂浮著的不明物體是炒蛋碎,馬上被異國的飲食文化驚艷到。配合著悠揚的樂曲,當眾人在星空下圍圈跳著慢舞時,便有人拿著大桶米酒、逐杯倒滿奉上給客人飲酒助興,但酒量淺的客人不飲也沒關係,絕不會被強行勸酒。

每次活動的高潮肯定在後半部分,各族代表輪流上台獻技,越夜越精彩。小至一枝笛、多至八人的尼泊爾傳統樂器Panche Baja演奏隊,只要熟悉的家鄉旋律一響起,眾人立馬被快樂氣氛感染融入舞步中。尼泊爾人是天生的舞台王者,男女老少均舞技了得,無論是民族風、印度曲風,還是POP、Rap,隨時在傳統與現代間無縫切換,熱力四射。最厲害是要求核心力量相當強的連續蹲跳舞步,就算男女尬舞,女生也未必輸。只有在家鄉的音樂和舞步中,大家才能從平日的辛勞中稍事休息,一解思鄉之情。


當這場新年派對高潮迭起之際,在舞台大佈景版上突然有個有趣的發現,那堆看不懂的「外星文」中間,有個看似不太一樣的十二生肖年輪圖,還有守護在兩旁的動物。咦!原來對古龍族來說,今年不是Loong(中國官媒對「龍」的譯音)年,而是鷹年!「對啊,我們是送走貓年,迎接鷹年。新一年不是2024,而是2080。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新年⋯⋯」坐在我旁邊的古龍族女生慢慢解釋。

「那全國百多個族不是有百多個新年嗎?」我開始感到有點不可思議。

古隆族人以傳統舞蹈慶祝鷹年來臨。

「基本上是這樣」,女孩秒回「今年是古龍的2080年,但是塔芒族的2860年,雪巴族的2151年,他們兩個族今年都是龍年,跟你們一樣。」我開始頭昏腦脹、滿頭「黑人問號」。

雖然預想到每個古老民族都可能沿用自己的曆法,中國人過農曆、回教徒跟伊斯蘭曆,各有各的新年、習俗和傳統,但一個國家同時有這麼多「平行時空」,依然令人大開眼界。當然,尼泊爾還是有全國統一的新年,就在每年四月中。同時也統一年份,今年是2080年,但報紙上也會標示西曆,以便跟國際接軌。

對尼泊爾人來說,四月的全國性新年遠不及每年十月中的達善節(Dashain Festival)重要,前者通常只放假一天,沒甚麼特別慶祝活動。達善節則是印度教每年最大的節慶,紀念大地女神杜加(Durga)戰勝魔王。全國普天同慶有十天公休,大部分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會回鄉與親人相聚,孝敬長輩,也會向晚輩和兄弟姐妹發紅包和禮物。

「那你們佛教徒也會慶祝印度教的節日嗎?」

「當然!沒有人會說:你不是這個教的,你不應慶祝這節日。我們也可以進印度廟。」移居澳門十年的Amit說。

尼泊爾約八成人信奉印度教,另有大約一成是佛教徒,寬容的宗教政策令這個諸神庇護的古國少有宗教紛爭,各族人民和平共處。有時印度教和佛教徒的身份重疊,很難將兩者劃分清楚。像是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災後居澳的僑民曾經集體到媽閣廟上香、祝禱,希望逝者安息。澳門馬嘉族社群領袖蘇德山(Sudarhan Thapa Magar)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家鄉有這麼多人死了,我們在這邊為他們祈福,希望他們一路好走,沒有比這更重要了。」

居澳僑民到媽閣廟為二〇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死者上香祝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因為多宗教、多民族的關係,尼泊爾人幾乎一年到尾都在過節,全國性假期亦是全球最多,一年共有35日,多到近年執政者都開始頭痛會否影響經濟及國家行政效率。「其實只有政府部門和銀行會休這麼多,如果在學校或私人機構,只有那個宗教、那個族的學生或員工可以放假。」剛到澳門兩個月的雪巴族青年Kunga為我解開了這個疑惑。

可能從資本主義角度看,這未必是「進步」的做法,但富有靈活性的行政措施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民族平等,各族人民都享有慶祝各自傳統節日的權利。節日無分大小,都一樣重要。

雪巴族信奉藏傳佛教,活動現場設有佛壇。

雪巴族信奉藏傳佛教,活動現場設有佛壇。

與尼泊爾朋友見面的小知識

見面禮:雙手合什在胸前,恭敬地說聲:Namaste!(你好)。如果遇到雪巴族等信奉藏傳佛教的朋友,還可說: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頭:是尼泊爾人最神聖的部位,絕不能隨便碰觸。

腳:被視為身體中最不潔淨的部位,不要隨便摸或指他人的腳,也不能用腳碰到對方,會被視為非常不禮貌。埋檯食飯要小心!

手:左手視為不潔,只用右手食飯,握手時也只會伸出右手。

食物:印度教徒不食牛、豬;佛教徒有些不食牛、有的茹素,點餐前只要按慣例先問問對方就好。

用餐禮儀:嚴守公筷原則,絕對不能用自己的餐具夾餸給對方。

 

【尼泊爾傳統樂隊】

在尼泊爾的重要節日或婚慶活動,便會見到Panche Baja樂隊出場,通常有5種不同的傳統樂器,包括手鼓、鈸、各種型狀大小的銅管樂器,例如嗩吶或者類似藏族「筒欽」的長號角,前者音色明亮、穿透力強,後者低沉渾厚、莊重威嚴。在當地也有全女班的Panche Baja樂隊。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