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是由書癡們組成 2024台北國際書展小記(上)

即時報道 日常和夜間事務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9153

時間:2024年03月10日 1:01

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

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剛落幕了,主辦單位公佈今年累計入場達55萬人次,比往年增加了一成,大多出版社的業績也較往年上升。業界普遍認為今年「造浪有成」,主要是歸功於幾項政策的推動:文化幣政策[1]、書展入場門票直接折抵買書金額等都帶動了消費額。此外,今年書展基金會廣邀台灣中小學校以團體方式入場,使得報名學校大增,入場的中小學生較以往大幅上升,使平日的展場依然人山人海。學生入場雖未必帶動消費,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有一定幫助,把逛書展吸納進他們的日常生活體驗當中,這些都是應自小進行的事,畢竟如要支持出版社、書店、書展長久維持下去,除了書店自身對經營模式的思考,就一定要培養新一代的閱讀人口。

平日下午時段的主題講場。

一個地方的出版狀態,往往反映此地的文化累積與動能,說今天的台灣是華文出版世界裡最自由多元、質量最高的地方,應該不會有人反對。而每年規模最大的台北國際書展就是反映出版能量與文化生態最活生生的現場。

今年書展總共有1,100多場活動,大多爆滿。講座活動完全成了書展主角,不少朋友都說,去逛書展不是為買書(因為平常在書店就買不少),主要是為了某位作者的講座或簽名會而去。除了主題講場以外,還有其他區域與出版社在自己攤位做的講座,也都座無虛席,人們站著或坐地上也不計較,一時間,置身書展現場彷似到了由書癡們組成的另一平行世界,無論哪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書本與作者的熱情⋯⋯

書展內其他同步舉辦講座的角落,這是邀請外國出版社與作家主講的國際沙龍。

等一下,實際情況真的容許這麼樂觀嗎?書展這幾天所造起的這股閱讀浪潮,雖然離實體書店與出版社仍有一段距離,這的確需要大環境裡更多有力的措施持續承托,儘管出版嚴冬依舊,但至少這幾天的書展成功為出版業、為閱讀造勢,讓人看到滿滿的能量,以下是今年現場觀察的小筆記。

書寫歷史的新力量:台灣本土漫畫豐富多元

台灣出版界非常重視本土議題、歷史與地方文化的出版,這股動能在當今的政治形勢下更是有增無減,幾乎是每個月都可以看到台灣本土議題的書籍在不同出版社出現,而且面向非常多元:政治、經濟、地理、歷史、建築、文化藝術、信仰、傳說、神話、飲食文化等。這些題材除嚴肅的學術調研外,還有以小說、散文、地方誌、傳記等形式書寫。文字以外,還有近這十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而產出的一大批漫畫、繪本、圖文書,這些圖文創作所涵蓋議題之廣,創作力之豐富,成為在紀實以外,展現地方歷史與文化獨特性不可多得的力量。

這些書籍在國際市場上也相當受關注,不少皆售出國際版權,除了是文化行銷的重要產業,更是城市創造力的示範。政府對此相當重視,對產業作出多種補助和扶持,又設立「金漫奬」等奬項來鼓勵優秀創作,使愈來愈多人投入漫畫、圖文書的創作,觸及的歷史與社會題材也愈見多樣,包括地方老街區、店舖的故事,老電影明星、職人故事,當然也少不了台灣神話、民俗傳說、鬼怪故事,還有山林動物、環境生態等議題。即使沉重的政治題材也能化成廣受人們喜愛的漫畫。2021年出版第一部以台灣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生命傳記所繪製的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一套四本)就是其中引人關注的作品,至今已售出6種語言的版權。

一套四本的《來自清水的孩子》。

一套四本的《來自清水的孩子》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撰寫腳本,插畫家周見信繪畫漫畫,展示漫畫創作的高度。

出版《來自清水的孩子》的慢工文化(Slowork)在書展中獨立出版聯盟內的攤位,他們持續出版結合歷史與社會議題的漫畫與圖文創作,如這本得到日本國際漫畫銅奬的《蜉蝣之島》,是「一本結合南島文化與生態浩劫的預言漫畫」,已售出意大利、法國版權。

這些本土漫畫也廣泛受到人們喜愛,幾家主要的本土漫畫出版攤位前常見以往只有在日本漫畫區才見到的長長人龍。這些讀者不只是為了購買首發新書,更是為了追捧喜愛的作者、插畫家,以及購買書展特有的周邊產品。

《蜉蝣之島》

如果以為只有年青人或宅男宅女才喜愛閱讀漫畫,那真是大錯特錯,當我與朋友在漫畫書架前迷惘徘徊時,旁邊一位讀者大叔(不好意思了)就如數家珍般向我們推薦一套以刻劃台灣圍棋界現況為主題的漫畫《獅子藏匿的書屋》,這套漫畫目前已出到第三本了。我相信像這樣的本土漫畫迷,一定不止這一位,在台北也有本土漫畫主題的書店。

一些文化部門借助漫畫來進行教育普及,似乎也很成功。由國家電影中心與漫畫家簡嘉誠合作的《消逝的後街光影》與《女伶回憶錄》,以漫畫重述台語片由昔日輝煌至受政治壓迫而息微,甚至完全消失的一段歷史。這兩本漫畫不止嚴謹動人,相當好看,作品意義也實在非凡,尤其在彰顯台語片一直被忽略和輕視的文化價值。過去台語片共有一千多部,目前尋獲修復的僅二百多部。

《消逝的後街光影》說的是一部台語片與從業人員如何被人遺忘,珍貴的膠卷被家人視為垃圾準備丟棄,家人關係也長期冰封,後被電影中心人員幾經波折地檢回,底片、記憶、家人關係都得到重新修復的故事。昔日拍台語片的艱辛、電影人員的創意,文化修復人員的熱誠這些部份都很好看,是相當使人沸騰的熱血漫畫。「來不及修補,就永遠消逝了」這樣的焦慮情意結,怎會不使人感同身受。

《女伶回憶錄》則是以台語片女星的視角述說昔日台語片的獨特風貌,因政治原因由盛而衰的歷史。

融合地方歷史、特殊行業的漫畫、小說創作還有很多,像《北投機車快遞》是講述北投車手所從事的「機車快遞」,這個特殊行業從五十年代至今的演變,以及北投的地方歷史。《眾神之島》是台灣豐富的地方信仰與民俗生活。《揚子堂糕餅舖》是以台灣太陽餅、鳳梨酥綠豆椪的傳統百年糕餅店為題的小說。

書展中有不少融合地方歷史、特殊行業的漫畫。

漫畫也應用在媒體的社會報導之上。以深度調查報導為主的台灣網路媒體《報導者》近年也以漫畫形式,把一些想要引起更多關注的社會議題再獨立成書出版,以漫畫轉化艱澀的深度報導,增加社會傳播的力度,是很受關注的出版系列。書展中推出最新的一本《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是《報導者》這個系列的第三本漫畫,探討現今社會中「寂寞經濟」的現象,以及由此帶動的一種新形態親密關係模式。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上排中間)

繪本繼續成為國際交流之光

今年書展的主題館是荷蘭。相較於去年的主題展館波蘭,荷蘭的展館相對簡約清爽許多。去年的波蘭館實在太像國寶館,許多歷史悠久的古書與珍貴典籍,以厚重的文物櫃來展示,這個國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寶藏皆使人目眩。

今年的荷蘭館則好像走另一個風格,作現代文明價值的展示:如國家如何重視兒童權利與兒童教育的自由活潑,社會如何強調多元價值、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等,書籍類型中尤其被highlight 的是兒童文學,以及各種題材都能包涵其中的圖文書,插畫、繪本、漫畫等類型書籍,其實不少外國書商所設的國家館都是以此類書籍作吸睛焦點,而這些書籍的題材與創意永遠使人們忍不住讚嘆:實在太美了!

荷蘭主題館外所宣揚的國家文化價值。

 

圖文創作的高度成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示範。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籍都是比較易於吸引外商購入版權的類型,是當中最具競爭力的,因此在書展中繪本、圖文書所佔的比例真的相當高。

繪本的形式可以有非常多樣化的應用,對內容的承載力度也是無遠弗界。台灣的公部門與教育機構也充份使用圖文出版物來進行歷史、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如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書展中也展示了相關題材的繪本,主題是「寫繪人權」。國立臺灣文學館一直都有以台灣文學作品改編繪本以及台語繪本的出版。其中由台灣插畫家王春子改編及繪圖的《冷不防》(附別冊《楊雲萍與他的戰爭時代》),內容來自臺灣詩人楊雲萍豐厚而傳奇的人生,是文學館出版的臺灣兒童文學叢書之一。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書展中的攤位。

在書展裡的小孩

今年在平日時間裡最大的不同是,書展現場突然多了許多小學生,這是以往沒有看到的情況。原來今年書展基金會廣邀台灣中小學校以團體方式入場,使得報名學校大增,讓平日的展場依然人山人海。有些不在台北的學校,來書展就像旅行一樣,由於報名的學生太多,聽說老師甚至要學生以投履歷表與面試的方式來爭取機會。

雖然以往香港書展也是小孩眾多,但台灣書展情況不一樣,香港書展裡的小孩多是被家長拉去的,家長通常還會拖行李箱,帶著家傭一起入場,買的多是教材的補充練習,因為香港書展裡很多教材類的攤位,而且都會割價促銷,大大刺激那些不甘落後於人的家長們,跟在參考書和補充練習堆中肉搏的母親們身後的那些小孩,通常沒什麼表情,就是乖乖跟著走。

書展場外與場內的小孩。

但在台灣書展現場看到的小孩,可能由於來書展可以不用上課吧,被老師放生的他們可生猛了,在場館內三五成群在這龐大的迷宮中到處鑽動,有些去攻陷童書繪本的攤位,還有更多的,是聚集在漫畫書架周邊,看他們興奮地跑來跑去挖掘新鮮有趣的事物,在書堆裡玩耍,在地上打滾(大概走得太累吧,看到保安人員不停走來走去叫小孩不要坐在地上),這讓書展多了一些附加價值,也可能會成為這些小孩童年回憶的一部份。今年仍然承接往年,好多大型出版社的攤位設計都是以繪本風格作主題,用色鮮豔可愛的設計,吸引不少大人小孩。(上)

[1] 台灣文化部為振興藝文產業,向16-22歲的青少年及享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發放1200點文化幣,此份成年禮金可用於博物館、音樂會、劇場表演、實體書店買書、看台灣電影、台灣歌手演唱會、唱片行、文創或工藝品店、文創園區或市集等。全台灣22縣市共有超過1萬個藝文消費點。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