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文教育的語言與文字——淺談澳門學校使用普通話及簡體字

Patreon 專欄 即時報道 我所知的澳門教育

文:吳聖培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8926

時間:2024年03月2日 13:13

根據 2017 年的統計,澳門約有兩成四的學校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時至今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的學校數目是增加或減少?據悉,部分親中團體所辦的學校及公立學校都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當然,對於普通話教學, 社會上必然有不同的意見。反對的人認為,普通話教學增加老師壓力,亦有擠壓廣東話之嫌;而贊成的人則認為,學多一種語言並無不妥。

不過,隨著社會對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的擔憂漸增,教青局也表示不會強制所有學校推行普通話教學,故澳門依然有部份學校以粵語教授中文。話雖如此,以粵語教授中文的學校又會否教授粵語或傳遞一些粵語知識?

筆者記得在就讀高中時,中文老師花了一堂的時間向我們介紹粵語的九聲六調。這堂課亦是我首次全面了解九聲六調,豐富我對粵語的認識。時至今日,在社交網絡平台可見推出許多粵語教學短片。他們找來很多粵字正寫、正確讀音,增添觀眾對粵語的認識,尤其那些以為已懂粵語正音及正字,卻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假若社交網絡也那麼認真製作粵語教學課程,學校的中文科又會否考慮用些少時間教授粵語,不讓網上的粵語教學專美?

至於簡體字,據知有些學校仍然堅持學生一定要用繁體字書寫,但亦有一些學校可能要兼顧內地學生,所以他們張貼出來的學生優秀文章,當中也有很多簡體字,似乎並沒有要求必須以繁體字書寫。

普粵共融、繁簡由之,所以現時港澳都是普通話及粵語並行。普通話需要學習,粵語也不可以放棄,所以操兩種語言者比比皆是。

不過,無論語言或者文字,在混合使用 時也可能出現一些情況:在學校實施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目時,學生同時學習普通話,亦以粵語溝通,往往出現混淆。例如鑰匙的「鑰」字,普通話發 yao4,而粵話則是 joek6,發音接近「若」字。由於普通話的音接近粵語的「要」,所以有些學生可能會讀成「要匙」,而不是「若匙」。另外,可能會將「嘲諷」,說了「朝諷」。此種的語音混淆,在小學階段尤其嚴重。

在文字方面,有些文字的簡體字與繁體字相同,惟意思有別,例如「干」字、「几」字。「干」是「幹」的簡體字,同樣亦是「干戈」的繁體字;「几」是「幾」的簡體字,但同樣是「茶几」的繁體字。這些繁體字往往被誤認為是簡體字,對那些要求學生不准寫簡體字的學校,部分老師常以為他們寫了簡體字。而那些繁簡互換的軟件,亦輕易地把似是簡體字的繁體字當作簡體來換成繁體,所以常常出現茶幾(茶几)、萬裡(萬里)、幹戈(干戈)等結果,有時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筆者認為,若學校需要以普通話教學,需要避免這種語言及文字上的混淆,同時又或教導學生去了解繁體、簡體、普通話與粵語發音之分別,以免學生把兩種語言混淆。

圖書館簡繁字體的書籍皆有。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保護粵語及繁體字有點多餘,世界都要向前。既然澳門已經回歸便要融入內地,就要學普通話,就要用簡體字,這樣才可與內地接軌。然而,世界上的語言文字並沒有因為所謂的「不合時宜」而失去作用,今天依然有人學習拉丁文、古希伯來文,甚至梵文,而可放入博物館的楔形文字,依然成為研究對象。對於我們現有的各種的方言文字,我們是否應珍惜?努力不讓他們消失?

當然,學習普通話及學懂簡體字,也是一種知識、一種技能,不是要拒絶或摒棄。如果中國的所有方言文字都能好好保存,就像樹上結出不同大小的果子,那麼是否更加豐盛?這樣才配稱得上擁有五千多年文化的國家。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