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為誰而「活」? 用心延續街區文化及記憶

澳門從以前就是匯聚中西文化、獨樹一幟的城市,現在再面對新一輪的挑戰。在官方一次次講述「舊區活化」的理念時,同時待思索的是,在澳門新舊交錯的城市空間中應注入怎樣的「活力」,可同時善用社區內原有的的文化資源,變得更宜人、吸引,但又不失其原味,也不讓區內居民感陌生、失措。這是全城上下都應共同思考的課題。

特區政府由今年七月二十五日起陸續公佈由六大博企負責活化六個片區計劃,以「政府主導、博企出資」模式,冀借用博企營運大型項目的經驗,吸引遊客入區帶動周邊中小企經營。在九月二十九日福隆新街步行區亦正式試行,由博企永利負責發展福隆新街以及附近的街道。在中秋節、國慶的黃金周、萬聖節等期間,永利因應節慶為福隆新街裝置燈飾、放置枱凳、擺賣飲料、亦設「熱氣球」花卉擺設、創意小兔系列擺設等。

事實上,福隆新街最近所辦活動的確吸引不少旅客,亦為外地人提供一個進入舊區的契機,有助街區文化的推廣和傳承,亦使得本澳文化特色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人流增加亦帶動商機,為四周的中小企帶來希望。

無庸置疑,舊區活化是一個既重要又棘手的議題。然而,當局及博企所發佈的有限資訊中,無論區內持份者或廣大市民亦只能管中窺豹、略知一二而已。至今,這些活化項目究竟為舊區注入活水,或只會致文物遭破壞、甚至抹除街區文化及足跡,尚未可知。

博企以其商業思維及手段來策劃舊區活化,對企業及當局都是新嘗試及挑戰。

博企以其商業思維及手段來策劃舊區活化,對企業及當局都是新嘗試及挑戰。

早前特首賀一誠受訪時強調,活化或致「破壞」的想法偏激。他又以大炮台活化為例,政府「只是裝了一些燈飾,沒有破壞任何東西」。在世遺景點的允許範圍下去「活化大炮台,和大三巴連成一體」,此等舉措完全沒有破壞。

賀一誠亦認為社會對活化舊區必然有不同意見,但博企的活化計劃不是「一進去就將它(舊區)拆了,變成一個金光大道」,而自己亦不希望舊區因為「沒有人去」而就沒有機會發展,然後「一直爛落去」。政府要求博企去帶動舊區,而非「去收購哂所有舊區的鋪位」。

博企以其商業思維及手段來策劃舊區活化,對企業及當局都是新嘗試及挑戰,對區內文化及價值必然帶來不確定性。事實上,為舊區注入活力從不易,必須達致新元素與舊區內文化氛圍和諧共存的平衡,也需要一段「撞牆期」。

然而,隨著活化計劃的深入,憂慮亦不能避免開始浮現。一方面,以博企商業思維導致舊區的文化特色逐漸淡化,其單一追求目的或使得設計趨向標準化,未必探究舊區的文化底蘊、歷史脈絡從而忽視了該區建築和文化的獨特性。這樣的商業操作或使得舊區失去了原有魅力,旅客亦難以感受到該區真正的文化氛圍。一旦當街區的空間與記憶被慢慢淡化,該區的居民對地方的熟悉感及認同亦會隨之消減。

當舊區活化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投資者,這可能導致住房成本上升和社區資源不均等的問題。原本屬於當地居民的房屋和資源可能被轉讓給商業和旅遊需求,使得原居民面臨住房困境,甚至可能被迫遷離自己原本的社區。

另一方面,利字行頭的博企在推廣和宣傳上或亦偏向消費、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或對當地社區和文化傳承產生負面影響,使得當地居民感到與自己的熟悉的生活及文化越來越疏離,這對當地的社區凝聚力造成一定的衝擊。

在推進舊區活化的過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傳承當地的獨特文化,同時關注當地居民的福祉和社區凝聚力。只有當局如實回答:「舊區活化,為誰活化?怎樣活化?活化了甚麼?」才能實現舊區可持續發展,讓居民得以保存定義其身份的社區及文化,這樣澳門才能憑其獨特文化及凝聚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