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變壞咗,應該怪邊個?

寫了四篇關於融合教育的文章,這篇探討學生「學壞」的問題。這問題一直是對家長、學校老師及學生的挑戰。那麼,學生若誤入歧途,變成了「不良學生」,又是誰之過呢?

是父母之過?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說話就是說明教育應是父母的責任,尤其是父親,當然,這只是三字經中的見解,我相信教育子女,父母皆有責任,因為孩子成長過程,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理應好好對子女進行學前教育。若果父母沒有好好教導子女,只管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使子女誤入歧途,那就是父母的過失。這個年代,父母要麼過於嚴苛,使子女寸步難行,壓力過度,造成子女更加反叛,陽奉陰違;要麼過於縱容,對子女的錯誤行為不予理會,「培育」出如暴龍般兇惡的下一代,為禍社會。能夠軟硬兼施、恩威並重並不容易,所以身為父母必須努力,教養子女。

不過,有時子女學壞,並不代表父母沒有教導,可能是忠言逆耳,子女沒有對父母的忠告銘記於心,沒有去做應做的事,卻做了很多不應做的事,所以即使父母怎樣苦口婆心,也未能令孩子踏實做人。但父母也應注意,在教訓孩子之前,也要先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由孩子年少時開始培養。當然,父母首先自己要有榜樣,否則便很難教導孩子了。若果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當然亦不會聽父母的那一套,而繼續我行我素。

父母若想多了解如何教育子女,可以參加一些有關的講座或工作坊,又或者與身邊比較成功的父母朋友請求,互相交流。最重要是父母本身先願意學習,如發現自己不足,願意改變自己,學習與子女溝通,並傳遞正確教導。

是老師之過?

有人認為學校才是一個教育的地方,教育的責任應在老師身上。況且,子女在學校也有可能被同學教壞,所以老師更加要盡好職責,若然子女在學校學壞的話,就是老師的錯。所以有人便會說:「教不嚴,師之惰。」然後將責任推給老師,認為老師是學生變好與壞的關鍵。有家長認為,自己把子女交給學校就是期望老師能作育英才、教出菁英,但如果子女並沒有甚麼進步不特止,還每況愈下,甚至學壞,當然老師要負全責啦!

事實上,老師的職責是教育學生,所以老師若然沒有盡忠職守,沒有認真於教學事業:傳道、授業、解惑,那就真的枉為人師。不過,老師也是人,面對那些橫劣的學生真的會使老師無能為力,老師要面對壓力已經十分大,而別人的不諒解,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很多老師因此放棄教職甚至輕生。目前,老師的工作,除了繁重的教學外,也有一些行政上的事務,例如填教學計劃表,如有融合服務的學校,需要填寫個別學習計劃表,出卷、改卷、交分等。再加上輔導個別學生的功課、處理學生的操行問題、面對及解答學生家長的疑問,還有很多的事務處理,這些壓力都會使老師感到疲倦。

是學生之過?

那麼學生本身有責任嗎?如果父母或者老師有教導,但學生選擇忽視,我行我素,這樣又是否合適?如果學生願意接受教導好好學習、擇善固執,這樣應不易學壞。不過世事沒那麼理想。當學生進入反叛期時,家長、老師等的說話似變得特別刺耳。他們可能受潮流文化及同儕的影響而離開正途,加上他們不分青紅皂白,不願聽取正確的意見,卻跟隨了身邊的損友,吃喝玩樂,甚至染上了不良嗜好,影響一生。

有些學生如果行為變得偏激,從事犯罪活動,不單使自己可能陷於牢獄之苦,甚至為社會帶來破壞,這樣便徹底毀掉了一生。

教青局

大家都有責任

在教育上,我們經常說要「家校合作」,不過有些家長自己不願教導子女,亦抗拒老師教導他們;當老師要雷厲風行、嚴加管教時,往往被那些家長投訴。他們向學校的校長甚至政府投訴,而校長又不想得罪家長,最终怪責老師,結果家長沒有教好子女,連老師也不能插手,子女的前景可想而知。

家長若遇到盡責任,願意用心教導學生的老師,應該感到幸運,就可以放心交子女給他們教導,亦在家庭中努力與老師配合;另一種情況與之相反,就是家長盡心竭力教育子女,但老師沒有好好教導,縱容學生犯錯,這樣的教育一樣不成功。

老師不應只傳遞知識,也應該負起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責任,從課室管理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是相當重要的,亦是老師之所以偉大的地方。要容易打破學生的心防,首先老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在課堂上是正規的教導,但在課堂以外,則應關心學生的需要,了解他們的生活,如發現他們有心事,提供慰問。老師亦要有一些令學生佩服的地方,例如在運動上的表現,一些學術上或藝術上的才能,這樣可以更容易吸引相同興趣的學生接近。當然,並非所有老師都有相關的才能,若然老師是真心關心學生的話,學生已經可以感受得到,而較容易放下心防。

慎交朋友的重要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如果我們選擇益友,其為 人正直,亦引導我們正直;懂得體諒我們的不足並願意伸出援手;見多識廣,眼光遠大,這樣的朋友,必能引你踏入正途;然而,損友只會對你甜言蜜語、阿謏奉承,即使看見你誤入歧途也不會提醒你;又或者會說三道四、搬弄是非;最後便是那種說話誇張失實、故弄玄虛的,這三種損友都不能幫助我們成長。

阿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三種朋友:第一種是酒肉朋友,只會注重飲飲食食,沒有其他建樹;第二種是互相利用的朋友,而第三種朋友是最珍貴的,因為彼此能守望相助,最重要是能夠互相提醒,一起走在正途上。所以慎交朋友也是一個人會否學壞的關鍵之一。

總結

子女好與壞,並不是任一方的責任,各方須互相配合,家長在家庭中擔起教育的角色,尤其是學前教育;老師在學校教導學生正確知識之餘,亦糾正學生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再加上益友的扶持,就能走當行的路,就算到老,他也不偏離。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