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形傳譯透過肢體語言及手語同步演繹台上的作品。(相片來源:手藝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社會共融一直是不少人的目標,但障礙可以如何跨越?本地藝術計劃「心之飛人—共融藝術形體展演」就作出了「聾人手語戲劇營」的嘗試,而有關課程將於9月中開始第二期。展演的介紹寫道:「演出計劃是由聾人及聽障學生和一般人共同參與的藝術計劃,旨在透過藝術表演帶來各種身心障礙者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並且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聾人文化和手語藝術。」
藉通達鼓勵創作
馮燕是「心之飛人」的學員之一,也是一名弱聽人士。她坦言,由於戲劇的對白多,聽起來較吃力,所以之前自己一直很少看戲劇,也不會想到要參加戲劇相關的工作坊。「最多只是看舞蹈,不聽,只是享受視覺。」但由於好友麥月珍在劇場為表演擔任視形傳譯,於是她應邀捧場。而在觀賞過程中,她有感自己可以在有需要時透過傳譯了解對白,投入內容。自此開始接觸戲劇的她,之後更成為「心之飛人」的學員。「疫情期間線上的課,感覺是大開眼界,完全是未見過的,覺得很新奇。」

(相片來源:手藝工作室Facebook 專頁)
「心之飛人」由藝團「友人創作」主辦。2021年開始,「手藝工作室」的麥月珍與藝團合作成為計劃的導師之一,嘗試一同培養藝術通達與身體表演的專才。
「手藝工作室」推廣的視形傳譯,並不單純是手語翻譯,而是透過肢體語言及手語同步演繹台上的作品,包括對白、聲音、情感等等。今年的「心之飛人」課程除了教授基礎手語外,亦會從手語中探索其視覺媒介的特點,並討論手語的視覺隱喻。「我們當初想提供一個通達服務,令聽障人士對舞台藝術的感受能多一點、清晰多一點、享受多一點。」「手藝工作室」策劃人韋夫分享道,「慢慢當我們一直發展時,我們希望它不只是一個配套工具。我們是一個共融社會。除了聽障人士多了機會去接觸戲劇,一些健體人士看了也有感受,即使不懂手語也會明白一點。」
馮燕與「手藝工作室」幾位成員解釋,即使同是聽障人士,有的會傾向使用「通達字幕」,有的會習慣使用手語,不盡相同。而韋夫覺得,視形傳譯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因為劇場就是一種溫度,」他補充道,「(劇場會)發光發亮,會有動態,與做字幕會有點不同。」
資源匱乏 期望未來不斷發展

手藝工作室的成員有感,馮燕自參與戲劇後,個性變得更加主動積極。(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75週年,也是《殘疾人權利公約》於中國(包括澳門)生效15週年。兩者均提到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的精神。其中《殘疾人權利公約》更明確指出,締約國確認殘疾人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與文化生活,並應當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獲得以無障礙模式提供的電視節目、電影、戲劇和其他文化活動」、使殘疾人「能夠有機會為自身利益並為充實社會,發展和利用自己的創造、藝術和智力潛力」,同時「殘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語言特性,包括手語和聾文化,應當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獲得承認和支持」。
近年一些本地藝團會邀請「手藝工作室」為作品擔任視形傳譯,藝術節個別演出亦能看見他們的身影。成員之一的容卡達分享,高峰時曾試過一年做13個作品。同時,工作室亦開始走入大灣區。去年11月,工作室應邀到「佛山城市藝術季」演出交流:今年4月工作室與佛山連線舉行線上讀劇會;而在剛過去的8月,工作室與藝團「戲劇農莊」一同於廣東黑匣子戲劇週演出。
但由於缺少資源,並非每個本地藝團都會選擇預留預算作視形傳譯之用,一些導演也會擔心視形傳譯會影響整體畫面,這些方面工作室都需要努力協調。卡達亦指,由於資源少,目前視形傳譯還不可以成為維生工作,於是參與的人員都是業餘身份。「就是要先處理好主業。我是因為幸運,現在的工作基本不用OT,讓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可以有更多時間付出、投入。但大部分工作都身不由己,要OT,就很難投放很多時間去做這事。」
「手藝工作室」幾位成員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演出,也希望能爭取到更多資源。馮燕則希望能作其他方面的戲劇嘗試,例如燈光、導演、編劇等。工作室的成員笑言,馮燕自參與戲劇後,慢慢變得更加主動積極。「很多東西都想學。8月時玩過『勁爆』(Theatresports 勁爆劇場大比拼2023),在後台見到有人控制燈光那些,大開眼界,我也想學。因為我是聽障人士,所以我也想寫個有關聽障人士生活的劇本。」

「心之飛人2023共融藝術形體展演」的第一期專題工作坊是「澳門佛山藝術連動」。此次工作坊以聲音為核心元素,邀請到《佛山古鎮青年戲劇中心》的國內編劇及戲劇演員,帶領參與者通過劇本的創作,探索角色的聲音表達與塑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