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植林優化 採原生樹種改善生物多樣性 山火颱風影響微 人為破壞成隱憂

香港的植林工作,因應不同時期需要與時並進。感恩前人種下的外來樹種,令光禿禿的山坡回復生機。

萬物有時,當它們衰老後,才發現植林改種原生樹種,更能提升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價值。

香港的郊野公園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稱漁護署)管轄,亦把植林優化的工作交給八個非政府機構處理。

長春社是其中一個參與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的非政府機構,助理保育經理兼樹藝師李佩思博士(阿思)見證颱風過後樹苗被壓倒後「重生」的奇蹟,亦發現有人會破壞植林,她認為一切只能望天打卦。

二戰期間,香港山頭樹木被大量砍伐,變得光禿禿,後來政府種植外來樹木品種,包括當時被號稱為「植林三寶」的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愛氏松,改善郊野的景觀和防止山坡的水土流失。

植林原本種植外來樹種,樹木的年紀、高度及粗度相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植林原本種植外來樹種,樹木的年紀、高度及粗度相若。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外來樹種改種原生樹種

漁護署於一九九八年啟動企業植林計劃,邀請企業機構參與植樹保育。隨時間變化,發現植林區的外來先鋒樹木令植林結構流於單一,亦面臨老化、生長空間不足等問題。直至二〇〇九年,漁護署展開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改為種植本地樹種,希望所結的果實能吸引本地動物,增加植林區的生態價值及生物多樣性,改善林區內的樹木健康。直至二〇二二年,於優化計劃覆蓋面積約126公頃的外來樹種植林區,栽種了約100個原生品種樹苗,總數近188,000株。種植的原生品種主要有大頭茶、潤楠屬、紅花荷和楓香等。

被鋸掉的樹木會放置於植林區,形成微生境,為動物、昆蟲提供藏身及覓食之所。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被鋸掉的樹木會放置於植林區,形成微生境,為動物、昆蟲提供藏身及覓食之所。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計劃至今共有八個非政府機構參與,於總面積約38公頃的植林區提升生物多樣性。這些機構於每個選址進行為期五年的整地、植樹及樹木護養工作,歡迎公眾參與。

長春社於二〇一六年年底開始參與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負責優化的植林區包括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的嶂上郊遊徑,還有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元朗大樹下西路、大欖涌郊遊徑、及位於大帽山郊野公園的龍門郊遊徑。

長春社本月開始新一輪植林優化 雨季開始植樹苗較佳

採訪當天,記者跟阿思從西貢市中心乘巴士到高塘,再步行15分鐘到嶂上郊遊徑,途中看見一個由漁護署豎立的牌子,便知道抵達植林的範圍。阿思解釋:「植林的樹木,特色便是其高度、粗度跟品種都差不多,十分工整。」

舉目四望,這裡的樹木品種包括馬尾松、紅膠木、九節木等,這片植林區有33年歷史。

面積達半公頃,阿思預計於四月會種植樹苗,「植樹最重要是水分,踏入雨季,泥土比較濕潤,樹苗生長得較好,因為它們天生天養。」

她又指出,樹苗來自漁護署的大棠苗圃,種植樹苗時,植林會被劃分10米乘10米為一格,每格種50棵樹。之後,機構會每半年派人監察樹苗的生長過程,記錄它們的高度,看看哪些位置生長得較理想。

另外,記者發現部分樹木被鋸走,阿思表示,這是樹木衰老或不健康所致,被鋸掉的樹木會放置於植林區,形成微生境,為動物、昆蟲提供藏身及覓食之所。

這裡是元朗大樹下植林區,在植林優化計劃推行後,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會被疏伐,釋出空間種植高生態價值的本土樹苗,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裡是元朗大樹下植林區,在植林優化計劃推行後,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會被疏伐,釋出空間種植高生態價值的本土樹苗,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樹苗散落植林區 
加強生物多樣性

每個植林區都各具特色,大樹下西路是長春社首個優化的植林區,面積約0.18公頃。這裡從前是採泥區,其後採泥區關閉,政府為了復修光禿土地,開始種植生長快速的相思及桉樹等外來樹種來改善水土流失。該區有21年歷史,林木主要以台灣相思、耳果相思、大葉相思、尾葉桉及毛葉桉為主;而林底則有芒萁及烏毛蕨。阿思表示,這裡的優化由2016年開始,樹木的高度及粗度較整齊,部分樹苗現時已生長至四至五米高。

至於龍門郊遊徑的植林區位於大帽山山腰,面積大約1公頃,這一帶原是光禿山頭,為了改善水土流失問題,政府開始種植生長快速的相思及桉樹等外來樹種。至今植林區已有16年歷史,林木主要以台灣相思、耳果相思、桉屬及紅膠木為主;而林底則有芒萁及山大刀等植物。阿思稱,這裡附近一帶的樹林環境很好,希望這裡的植物結果實,能透過雀鳥把種子傳播至附近的地方,加強周邊環境的植物的多樣性。

植林區入口會看到由漁護署豎立的牌。

植林區入口會看到由漁護署豎立的牌。

龍門郊遊徑的植林區彷彿受到庇蔭,即使二〇一八年颱風山竹的來臨,發生了峰迴路轉的情況。阿思又稱,植林區有部分樹木倒塌,「樹幹太粗壓住部分樹苗,原本把它們標記為失蹤樹苗,但幾年後重新發現它們的蹤影,估計因為樹莖夠柔韌,生命力頑強。」

人為破壞植林區
幸有心人參與植樹活動

相反,二〇一八年開始優化的大欖涌植林區可謂經歷風霜。「這裡泥土相對貧瘠,較少林蔭,樹苗易受猛烈陽光及乾旱天氣影響。」她補充,第一年種植時,那個夏天很熱,四月至五月乾旱又酷熱天氣,樹苗撐不住,存活率較低,好景不常。

她慨嘆,「翌年夏天天氣較好,可惜年底遇上山火,植林區三分之二的地方被燒光,很令人傷心。」

阿思表示,燒光的植林區則歸回漁護署管理,機構在鄰近地方再種植新一批樹苗,生長情況大致理想。

樹木自強不息,可惜敵不過人為破壞的隱憂,她又慨嘆,最近有行山人士在其中一個植林開闢小徑,清除植被,鋸掉部分樹木,更綁了絲帶。「我見到樹苗切口是平的,他們帶了工具,是有備而來。」

她又提醒行山人士應愛惜大自然,不應在樹上繫絲帶妨礙樹木生長及留下垃圾。根據《林區及郊區條例》及《郊野公園條例》,任何人士損毀或破壞樹木,包括非法砍伐樹木,可判罰款及或監禁。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兼樹藝師李佩思博士前往位於西貢嶂上郊遊徑的植林視察。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兼樹藝師李佩思博士前往位於西貢嶂上郊遊徑的植林視察。

至於另一跟植林相關的隱憂是氣候變化,大部分香港人未必有深切體會,但會種植的人卻能感受天氣為植物帶來的影響,阿思說:「樹苗需要等雨季才種植,生長情況較理想,由於水源跟植林有距離,例如大欖植林區需要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達,即使搬水去淋,容量亦有限。」

她又指出,今年雨季比以往遲來,要等待雨季來了才能叫參加者前來植樹,「但五、六月天氣太熱,擔心參加者未必能抵受酷熱天氣。」這樣亦只能聽天由命,慶幸一直以來,機構招募公眾人士種樹,均反應良好,亦曾有一些企業支持及贊助,包括恒生銀行。

長春社二〇一八年開始訓練義工團隊「森林樹隊」,至今約80人參與,他們透過講座和親身體驗,認識本港的植被、植林歷史、及植林優化計劃,並學習樹苗種植技巧,亦帶領植樹活動參加者。

參與植林優化計劃
須具林地生境管理和本地生態保育知識

根據漁護署的網頁,如非政府機構(下稱機構)有興趣申請參與計劃,必須滿足幾個要求,包括須為本港註冊的非牟利機構、擁有舉辦大型植樹活動和樹木護理工作的經驗,及良好紀錄、具備林地生境管理和本地生態保育工作的專業知識、願意在每個選定的優化地點,推行至少五年的優化工作。

這裡是元朗大樹下植林區,在植林優化計劃推行後,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會被疏伐,釋出空間種植高生態價值的本土樹苗,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裡是元朗大樹下植林區,在植林優化計劃推行後,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會被疏伐,釋出空間種植高生態價值的本土樹苗,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漁護署會挑選郊野公園適合作植林優化計劃的區域,有意參與植林優化工作的機構,可挑選漁護署提供的優化地點,並填妥和向漁護署遞交意向書,及準備一個為期五年的執行計劃,提交漁護署審議。得到漁護署的批准後,將負責在每個選定的優化地點展開五年的植林優化工作,期滿後可自行申請延長,或交還漁護署管理。

據漁護處,主要的植林優化工作一般包括:疏伐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種植原生品種樹苗和進行樹木護理工作,例如除草、施肥及疏枝。

漁護署會負責首輪的外來樹木疏伐,及提供原生品種樹苗予參與計劃的機構。其餘事務,包括籌集資金、尋找合作伙伴、及招募公眾人士籌辦活動、進行樹木護養及整地工作等,則交由機構自行處理。如機構需要籌辦活動及宣傳,須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第208A章)個別申請許可證。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