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Curtain Up! 文化.芸術.設計 藝文爛鬼樓

文:卓早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96285

時間:2022年12月1日 23:23

「月海」可供參觀者自由地推倒和排列,象徵著前人的宿命。(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

甫踏入展區,一艘由竹子排成的木筏、上面飄揚著旗子,就佇立在展廳正中心,彷似邀請你就搭上這條船,走進藝術家準備向你述說的故事,亦真亦假,卻通通動聽。

來自廣州的藝術家覃小詩,於正在望廈山房展出的《3+0/0+0 藝術家駐場研究計劃:廟船》展覽中,以聲音、影像、裝置,講述她的珠三角故事。一個又一個由真實歷史與傳統信俗結合流傳的掌故,連結起一張綿密的網,比起當下一再重複的大灣區主旋律,更令人感受到珠江三角洲幾個地區之間的深厚連結,如何從古延伸至今。覃小詩虛實並至,將她在疫情期間在海邊偶然拾獲的素材整合,從當中透露的小小訊息按圖索驥,開始對這些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風俗信仰、傳說故事產生很大的熱情與興趣,從中描繪了更多廣為流傳與不被敍述的地方志。

廣州藝術家覃小詩一直對珠三角深感興趣,駐留澳門期間曾到訪碩果僅存的三婆廟,探索廣東沿岸一帶的歷史故事。(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

歷史的實與想像的虛如何並置

「我選的故事,文獻的源頭,未必是那種學歷史的人會用的東西,例如縣志裡的記載屬官方記錄,裡面會寫到如某日在某個潭裡有條龍升了天,但同時又會記錄海盜侵犯順德、某某考了狀元、幾時又發生地震這類,是並置的。我覺得我的創作就會像這種縣志。」在創作過程中,她也重新思考到底怎樣的「歷史」才屬於值得被記載,才有它流傳下去的意義。「難道有些故事不是真的,沒進到正統的敍述中,就沒有存在意義嗎?但它的價值非真與假,而是當我說到以前有個傳說,廣州張保仔洞與香港的張保仔洞可能在海底下是連在一起的,這種流傳下來的故事,我想也是在反映當時寫的人也希望有一種『連結』出現。它告訴你的未必是正史,而是那個講故事的人希望告訴你什麼。」

水泥柱由脆弱的花草托起,展示著溫柔的力量。(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

這些故事在出現之初,大概誰也不會想到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會這樣被對待。於是,覃小詩除了持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海邊發掘一些鮮為人知、被忽略卻也蘊含著待發掘故事的遺物時,也會把一些藏了她的小心思的東西放回去。在「景間」中,藝術家把耳印刻在硯台上,在海水中沖刷。「硯台是書寫故事的原點,當我把頭放側,細耳傾聽一千年,就會留下了我的耳印,在山的水庫上磨墨,然後把它藏在山裡。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交換。」另一方面,她也想到有如自己從幾百年前的瓷片發掘故事,她想實踐一個跨度更大的story telling,也是千年後的某一天,她的心思也會在某時某刻被讀到。

不被描述與「是否重要」無關

「昨天」有很多被記錄的方法,既有官方正史、亦有被輕放的野史,對於誰能定義何謂正統、何謂邊緣,覃小詩提出更多疑問,也由此聯想到關於「邊界」的分野:誰能留下來,誰又必須被剔除在門外?一如海盜或傳統信仰,是何種權力決定了他們的去留?

「寶洞」是從張保仔洞向外看的景色,亦幻亦真。(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

話說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在珠江三角洲海域一帶海盜橫行,其中以中山、東莞一帶至為猖獗,澳門亦處於風高浪急之中,不少商船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間都成為進犯的目標。在覃小詩蒐集的資料裡,海盜中不少其實都是漁民,身為蜑家人被陸地上的人排擠歧視,無法在陸上取得戶籍,死後也只可以埋葬在淺灘。這樣的被排擠,催化他們在海上創出自己的一片新世界,但同時海盜群體亦是整個世界的outsider,其不穩定的特質在覃小詩的作品「月海」中,以脆弱的貝殼展示其起起落落的生命,既可以立定整排站好成為隊伍,卻又隨時因為其易碎的本質,被推倒後就落得破碎,一如他們飄泊的宿命。

在海盜猖狂的年代,廣東沿岸一帶盛行三婆信仰。傳說中,三婆是媽祖的三姐,被視為能平靜風浪、警誡歹徒的神明,在沿岸地區廣被膜拜。但有些信仰的儀式卻慢慢不被當時的朝廷所接受,在海盜大本營中山,開始禁止供奉三婆,慢慢三婆廟便於廣東地區一間一間絕跡。覃小詩透過展覽,將廟船置中,並以本地植物共構三婆壇,正是把三婆拉回其所在的位置上,把被拒諸門外的神祗拉回公眾視線中。不說不知,澳門與三婆的淵源,還包括至今仍屹立在氹仔飛能便度街的三婆廟,已是整個珠三角地區最後一間完整的三婆廟。

用空間說故事

對覃小詩與策展人陸竹而言,這次展覽其中一個最精心設計的地方,是展品的展示方式與展場融合,塑造氛圍,透過作品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覃小詩也表示,展場充滿歷史感的建築、透光的程度,與一個全空白的展廳相比有更多特色,也刺激了她在駐留期間對佈展產生更多想法。「我都希望觀者可以看到整個空間的佈局,我其實不介意觀眾看的、聯想的與我想講的不一致,反而希望可以產生另外一些故事。」

覃小詩收集了一些本地草木植物,並於木壇底下以水滋養她們,作為「三婆壇」。(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

在駐留澳門的兩星期中,覃小詩觀察到澳門街的廟堂十分靠近,沒有相隔很遠就會見到供奉不同神明的廟,中間還有大小教堂穿插其中。像在三婆廟內,也見到有不同神像放在一起供善信祀奉,不衝突不違和,她覺得這樣也是印證了澳門的包容,揉集卻又能和平共處。正如在她的詮釋中,在托起世界的基石底下,並非硬梆梆牢不可破的強勢,反而是一再出現的花草剪影,外表溫柔而弱不禁風,才最具有力量。

訂閱每月紙本

策展人陸竹(右)認為澳門較少藝術家可以像覃小詩那樣,以當代藝術的思考做中國歷史相關的作品。(圖片由牛房倉庫提供/林碧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