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問題未解決 「無障礙」未來見?團體:身障者望可自主、方便出行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無障礙共融社區的工作,並表示有持續改善及增加社區內無障礙設施配套。社會上對完善無障礙環境的聲音一直存在,身障人士在日常出行時常遇障礙不在話下,遇上緊急情況時更是有苦自己知。

澳門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副理事長程福源認為,本澳要達致真正無障礙出行仍有難度,現有的設備未能令無障礙設施使用者抱有足夠信心獨自出行,「行動不便人士「(出行)樣樣順心就肯定無」。對於未來十年本地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期望,程福源則希望將來行動不便的居民可以自主出行,「自己一個人可以自由出入,去邊度都得⋯⋯即係不需要人幫手都可以。正宗的無障礙(環境)即自己可以使用輪椅到處走,不需要人扶持,不需要人幫手,這樣先叫無障礙。」

然而,本澳視障人士日常出行所到遇到困境更不言而喻。而多次強調對近期當局公佈未來十年陸路交通規劃「無感」的梁嘉俊則希望政府能多瞭解不同群體的出行習慣,在硬件方面進一步加強無障礙建設。

同為視障人士的梁嘉俊認為當局須同時引入科技讓巴士服務能服務更多視障人士以及讓他/她們在出行時能得到即時資訊,得知其所處地方的相關資訊。

不便的日常

身兼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程福源稱,行動不便人士如需進行遠距離的交通路程,暫時仍可透過本地團體提供的服務完成行程,惟日常出行要使用到公共交通工具時,他/她們或未能夠自理。

程福源又稱,現時本澳道路並非全部有足夠條件做到巴士地台貼近路面,即使低台巴士可降低十至二十公分,輪椅人士若要上落巴士仍需他人協助、行人道及車道狹窄且兩側多停泊車輛,亦令輪椅人士出行的困難大大提升,要解決此等問題唯有靠日後道路重建。

行動不便人士除了日常出行時遇困難,即使在急需醫療服務時亦未見得方便。雖然,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亦有專為殘疾人士等提供的來往醫院或點對點的出行服務,但參與的團體都只提供非緊急的服務、亦須提早預約。程福源則曾試過在凌晨求診,但無法使用到點對點服務而需召救護車,但被指「濫用資源」。

緊急時更甚

現時,本澳有團體會在日間為行動不便等人士提供各種需預約、非緊急的免費以及收費出行服務,其中有團體的服務只供會員以及本地居民使用,而出行服務的收費亦會根據使用者是否本澳居民以及提供該服務團體的辦公時間而有所調整。

據交通事務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投入服務的無障礙的士數量為十二部,如要使用無障礙的士需要提前預約出行服務。

澳門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副理事長程福源亦認為,本澳要達致真正無障礙出行仍有難度。

澳門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副理事長程福源亦認為,本澳要達致真正無障礙出行仍有難度。

本身有使用電動輪椅的程福源稱,曾在零晨時分因身體不適需到醫院就診,但電召的士需要提前預約,迫於無奈在行動不便的情況之下召喚救護車到醫院,其後被告知此行為屬濫用救護車,「點叫濫用資源呢?我有需求,我先CALL你(救護車)來。我CALL的士CALL唔到,我搭無障礙車又搭唔到,因為時間已半夜一點。」

他又稱,如行人路面狀況得到完善,令輪椅可以暢通行走,其實可以避免是同類事件,自行到醫院就診。澳門現時有不少街道大多都未夠一米的闊度,不足以讓輪椅暢通行駛。

日前,政府就《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下稱交通規劃)作出公開諮詢,而五十四頁的諮詢文本內,「無障礙」的字眼僅僅出現過一次,對於如何進一步完善無障礙設施未見有較多著墨。對於該規劃未有重點提及改善無障礙環境,程福源認為,政府在未來十年改善現有的交通問題,打造一個對身障人士友善的空間,有助他/她們不論日常抑或緊急出行的需要。

輕軌東西線若齊上馬
「直接過得海」

對於相對以巴士出行,程福源認為,輕軌無障礙環境對行動不便者更為理想。輕軌東西線能在相若時間上馬,同時配合更多行人天橋的落實以及其他自動化設置,到時整個澳門則可實踐「正宗」的無障礙。

程福源表示,輕軌的無障礙環境較貼切,「基本上輪椅使用者自己、唔使人幫手⋯⋯又可以直接過得海,去到石排灣都得。」

問及政府應如何構建無障礙環境讓行動不便者的出行變成日常,程福源坦言有難度。以軌道規劃為例,他指出政府至今仍未思慮東線西線要同步進行,政府目前稱先完成東線先再規劃西線。「我而家六十幾歲,我都唔知有冇機會睇得到,如果同步進行,去到三零年的話,噉我都仲有機會睇得到。如果東線西線一通,整個無障礙交通以及其他交通都會通好多。若做好東線但西線不通,效益不大。」
他又認同政府興建行人天橋的計劃,一來不會阻塞交通,二來若配上電梯等上落則可以方便輪椅使用者,這樣無障礙便實現了。

梁嘉俊:交通規劃 「無咩可期望」

身兼復康事務委員會委員的梁嘉俊多次表明自己對該交通規劃 「無咩可期望」、「我冇乜好講」。他指出,縱觀交通規劃文本,連目錄都沒有提及無障礙,「無咩可期望,望住文本,感覺唔係好關我事⋯⋯看不到當局想在巴士無障礙方面作何改善,亦看不到當局想如何改善整個交通以達致無障礙。」

任職於仁慈堂澳門盲人重建中心心理輔導員及活動協調員的梁嘉俊又稱,過去視障團體不斷地提出從硬件方面改善,當局實話會跟進,但未見整體無障礙有明顯改善。「所以我冇乜好講,若十年後,陸路規劃到我出唔到街,我咪匿埋喺屋企,我嘅結論係咁。」

在多番追問後,梁嘉俊只好針對文本、僅出現「無障礙」三字一次的行文提疑問。
文本提出「結合行人天橋規劃建設,合理設置無障礙設施,方便弱勢人群通行」。對此行文,梁嘉俊劈頭就問,「想做甚麼?不做甚麼?點做?做出嚟啱唔啱使?做到多或少?都係政府決定⋯⋯如何合理?又方便到甚麼程度?佢唔需要講畀你(市民)知。對這種『冇得輸』的說法,我哋無嘢可以講。」

文本又提出做好「完善過路訊號控制及加裝人行橫道發聲系統,保障弱勢人群過路安全。」針對這方面梁嘉俊又著當局交代究竟想改善甚麼或可具體講述。

復康事務委員會委員梁嘉俊多次表明自己對該交通規劃 「無咩可期望」、「我冇乜好講」。

梁嘉俊:當局應投入資源以科技手段協助視障人出行

最後,梁嘉俊又忍不住作了些建議,認為當局須思考並投入資源以智能方式協助視障出行。

他表示,若未來十年交通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話,除了加強無障礙硬件外,同時亦須多瞭解不同群體的出行習慣。以視障群體為例,當局便應同團體合作,教育視障人士適應如何以輕軌為主導的出行;同時針對報站系統再投入資源,改進相關技術,減少視障人士搭巴士的困難。

針對當局提出完善過路訊號控制方面,梁嘉俊直接點出問題,「會否以科技手段,協助視障人出行?」當局須思考以智能方式讓視障人士在途經的每一街口、路口時知道身處何方或所在斑馬線屬那街道,可以得知多些自己身處的位置的資訊。

未來十年期望:自由、方便出行

事實上,各種身障人士提出問題如輪椅「無路可走」,「無障礙」設施分佈不明確如導盲磚的連貫性及相關法例不合時宜等等,問題只被提出,未見落實改善,本澳身障人士想要安心出行仍然困難重重。雖然如此,程福源著市民再給予政府時間去改善,但不忘就交通規劃提出意見、道出心中所期望的交通環境。

不論新區或舊區,新區固然要實行無障礙環境。對舊區,當局亦須盡其所能,讓可能的地方暢通無阻,「這樣先可以實現一個無障礙城市,若你(政府)需要時間的話,可以畀你」,程福源如是說。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