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家李銳奮今離世 施援程:他以開放態度成就後輩

學生都慣稱呼「李Sir」的本地攝影家藝術家李銳奮,今早(5月18日)因病辭世。李銳奮對澳門藝術的貢獻影響深遠,先後參與創立石頭公社、牛房倉庫等藝團。曾與李銳奮共事、亦是其學生的策展人施援程(Cora)感謝老師在其成長中給予的支持,「無論作為老師、藝術團體的管理者,Frank都以開放的態度支援其學生以及後輩創作人從事其想做藝術創作。」

留學法國  及後提攜後進

李銳奮於1962年生於北京,十來歲時隨父母回到澳門定居,曾於廣州暨南大學修讀新聞專業,其後回澳任職記者。隨後愛上法國新浪潮電影,並於1985年赴巴黎求學。他於1990年取得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錄像學士、1993年法國巴黎高等藝術裝飾學院(ENSAD)攝影系畢業,之後任教於當時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現時澳門理工大學的藝術及設計學院前身)。

李銳奮曾於1991年榮獲法國攝影博物館舉辦之「街頭人生」國際攝影比賽獲一等獎,作品於巴黎大皇宮展覽廳展出,並由攝影博物館永久收藏。他先後辦過「巴黎夜深」、「沉睡都市—澳門風景系列」、「古巴、古巴」、「書裡書外蚊型展」等個展,也曾參加「圍外單年展」、「旅途上—另一種攝影觀」、「一孔之見—針孔攝影展等聯展,並於2005年出版個人寫作及攝影集《邊走邊看》。

Cora 在最後一次的「牛房講場」中任其中一場的主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Frank學生、策展人施援程。(資料相片)

學生:「你的出現成就一個個對藝術有熱誠的小朋友」

得知尊敬的李Sir離世,Cora在其社交媒體的悼文如下:「在你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們由師生變成合作伙伴是我的榮幸,感恩在我最重要的成長期有你的出現,你的給予你的無私你的開明你的堅持你的固執,成就一個個對藝術有熱誠的小朋友,彷彿跳到你的空間就找到新的奇趣,原來有這麼一個世界存在,從此眼界開闊了。我的好朋友Frank我尊敬的老師李sir,願你離苦得樂,一路好走!有緣再見!」

Cora與《論盡》分享, Frank這位老師資歷深厚又親切,跟學生完全沒有距離感,常常看見他在學校與學生交流。自己是李sir早期任教理工時的學生,「當時他教攝影。在當時澳門老師少,而於本地老師當中,他最特別,好感受到一個藝術家便應如此。」她又稱,以前Frank留長頭髮、獨特的衣服品味、以大地色為主、整個氣質都是藝術家,無論在行為或衣著方面跟其他老師都非常不同。「當時的我們的感覺就係:好藝術家。」

創作不局限媒介

李銳奮和其他藝術家於2001年進駐婆仔屋時,創立了「婆仔屋藝術空間」(牛房倉庫前身)。當時Cora剛好畢業,並開始積極參與當時婆仔屋藝術空間的活動及課程。在她記憶中,李銳奮等等的導師都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形式,影響不少創作人。「藝術原可以咁樣,婆仔屋對我來是一個好有趣的地方。」

她又稱,以往澳門的藝術團體有固定的定位、只從事相關的藝術活動,然而Frank和其他伙伴共同創立的這個藝術團體則推廣所有與藝術有關的事。在當時,澳門未有這樣的藝團。他們當時舉辦活動不局限任何藝術形式、不受媒介框架。「當時,這種感染力好強……若你喜歡創作,不應局限於媒介」。

態度開放 完全支持後輩

Cora後來成為「牛房倉庫」策展人。她憶述,Frank 對後輩完全支持,任由策展人自由創作,完全不會干涉。「他根本不理你是否新人,若覺你有熱忱、想去做、idea又唔錯,佢係好鼓勵你去做。」她記起自己第一次策展時怯場,是Frank鼓勵自己,結果同一主題的策劃做了三次。「我的第一次策展應該在2006年,我的意念好多元,有跳舞、素人、聊天等元素……而且要大家一齊brainstorm。Frank則支持我的創意,反而是我本身怯,怕做得不好。」她表示,雖然Frank的創作不太多,但他是一個啟蒙者,很多讀設計出身的都是Frank的學生。「(他是)很多人的藝術啟蒙者,而且不單個人攝影藝術的修為,更加關注整個澳門藝術圈的發展。」

牛房倉庫:Frank,一路好走!

Frank與曾於婆仔屋及牛房倉庫做過幫工的阿叔及阿嬸合照,攝於2010年7月。(相片由Cora提供)

「牛房倉庫」今晚亦於社交媒體發文悼念李銳奮。「牛房倉庫」表示,李銳奮一直擔任藝團的藝術總監,是藝團的精神領袖和支柱。「他事事親力親為,差不多將所有的私人時間和心思都放到我們這個團體。牛房倉庫能走到今天,其中一個最大的因素是有Frank全心全意的投入和堅持。這位摯友的驟然離世,讓我們非常難過(在這樣的心情下,這篇文字寫得相當不易)。雖然,有朋友說,他已與病痛糾纏多年,這可以說是一種解脫和放下,但一時間還是難以接受,感慨生命之無常。今天,Frank離我們而去,但他過往為我們這個藝術組織的付出和他對藝術追求的信念會成為牛房倉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繼續存活下去。」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