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去邊? 關注本地生態專頁:應放回山林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83007

時間:2022年01月3日 1:01

上月28日一條在九澳堤壩馬路山坡冬眠的緬甸蟒被在該地段做工程的人員驚醒。(資料圖片)

在上月28日,一條正在九澳堤壩馬路山坡冬眠的緬甸蟒被在該地段做工程的工人驚醒。市政署接獲通知後,隨即派人到場跟進,並成功將牠捕捉,其後被運往市政署受「管護飼養」。

市政署表示,經再一核證後證實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緬甸蟒,日後將由市政署管護飼養被捕的緬甸蟒。此舉引來社會關注,社會上有聲音認為,應該讓牠回歸自然,亦有人擔心市政署會「又養到死」。

關注本澳動植物及自然生態的專頁–「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回應本媒查詢表示,市政署不應飼養該蟒蛇,放回山林是對它們、生態環境以及公帑使用都是最好的決定。又指,為了動物有適合的棲息地,當局應停止所有有機會影響到野外環境的工程,不作多餘的人為干預。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專頁

以下為本媒向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的提問及書面回覆

睇返你哋專頁(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的帖文,你哋意見係唔認同市政署話要飼養呢條蟒蛇,對吧?其理由為何?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首先,我哋反而比較想知道市政署要飼養呢條蟒蛇的原因是什麼。呢條蛇真係唔適合係野外生活?真係驚佢比人打死?定係驚遲啲又被發現然後又要再次捕捉嫌麻煩?又或者係其他原因,我哋唔清楚。但由生態、道德方面都唔應該將佢捕捉然後圈養。首先,緬甸蟒是澳門原生物種,同時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點解呢個物種會被定為重點保護物種,是因為牠們數量比較少,而且具生態價值。緬甸蟒是澳門生態系統中最頂尖的掠食者,沒有之一。

澳門沒有大型的哺乳類獵物,因此估計緬甸蟒在澳門野外是以鳥類、鼠類或者流浪貓狗為食。因此佢哋能夠有較直接地控制鼠類及流浪貓狗的數量,對野外的生態系統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補充,流浪貓狗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對原有生態系統是毁滅性的破壞)。正如我所說澳門沒有大型哺乳類獵物,因此緬甸蟒能夠長到三米其實非常不簡單,把一條具繁殖能力的大型個體捕捉圈養,反而直接剝削了稀缺的野外族群數量。而且如果繼續按照「體型較大不宜野放」這個邏輯,每次捕捉到大個體都只能收為飼養,此舉只會持續減少本地自然生態資源,從野外移除成熟個體對於區域內的珍稀族群影響極為重大。

與其將野生動物資源收作人工飼養,不如放歸山林使珍稀族群得以延續,同時蟒蛇亦有助山林控制流浪貓狗問題,對原有的自然生態更為有利。蟒蛇生性隱蔽不易被發現,雖說體型大但其實被發現機率亦不高,在山林存活的時間至少有機會為族群繁衍。

若市政署真係要一意孤行,你認為呢市政署的人員有冇能力去飼養呢類蟒蛇?
點樣的飼養空間先啱佢哋?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蟒蛇體型龐大,生性隱蔽且敏感(特別是野生個體),對於適當的長期飼養環境有一定需求。先撇開飼養能力,市政署飼養緬甸蟒的目為「養住」條蛇(見圖一)令佢唔會擾民,定抑或係想「養好」條蛇(見圖二)通過展示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又是一個問題。

 

圖一,示意圖,非當事蛇。;純粹用個櫃「養住」;來源: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

 

圖二,示意圖,非當事蛇;展示用的大型爬蟲缸,作生態教育之用;來源: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

根據2020年11月的一則同樣捕獲緬甸蟒新聞裡的一張照片,可見市政署只是以極為簡陋且狹小且並非適合蟒蛇的環境去「keep住/養住」條蛇,目的可能就是怕將佢放生後被人打死。但其實你(市政署)把蛇困在一個簡陋的環境裡,不作任何作用(用作展示向市民科普或進行人工繁殖然後野放)其實牠就只是在飼養箱內等死。養住又係等死,放回野外雖然也有機會被人打死,但至少佢起碼有繁殖的機會和控制其他物種的平衡。

飼養方面,我哋對市政署嘅飼養員同飼養技術冇太多深入的了解,但把一條野生的三米緬甸蟒圈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餵食問題,緬甸蟒是肉食性爬蟲類,澳門沒有活雞供應,最容易取得的飼料已經沒有了。退而求其次就是一些中小型哺乳類動物,像科學鼠、天竺鼠及兔子。

雖說緬甸蟒可以進食一餐後長時間不再進食,長遠來說這些「飼料」的費用又是一筆開資。第二,爬蟲類動物不像哺乳類動物,佢地可以進食一餐後過一段時間都不用再進食。但同時,佢哋亦都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影響而絕食,一條冬眠時被工程影響然後被捉走的三米緬甸蟒,在面對人工飼養和外在壓力影響下會否開口進食,我哋唔敢保證。所以以本澳野外稀少嘅族群來講,不建議收納飼養。

飼養比放生會否更勞民傷財?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如上述提及,飼養一條三米長的緬甸蟒並非容易,而金錢更是一大考量。短期開支費用包括:飼養設施(大型爬蟲缸),飼養環境佈置;長期開支費用包括:飼料,飼養員薪酬,獸醫定期身體檢查。反觀野放所需的費用只為野放前的獸醫檢查,評估其身體狀況是否健康,狀態良好即可進行野放。

飼養或野放,這兩項選擇所消耗的金錢、人力和資源的需求相差明顯,再參照上述各種應進行野放而非圈養的原因,答案顯而易見。

發現蟒蛇的地點處於九澳堤壩馬路一山坡,呢類工程對山體及就近的動、植物有一定影響,在動工之前係唔係應該要事前對成個環境做環境評估?如先對山坡附近的生物種類做調查,再做適當的保護措施?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於山體邊陲地帶進行工程理應先作環境評估,再採取能減低對環境及生物影響的措施。但包括是次山坡工程等,大量於路環山上進行的工程,根本無需進行評估已經能判斷對環境及生物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無論進行多少環境評估、生物調查,我們亦認為不應於自然環境中或邊陲地帶進行任何工程。澳門自然資源貧乏,於路環僅存的自然環境理應被高度重視及受法律保護,如參考香港和其他國家地區,把各種自地棲地包括山林、濕地、海岸劃為「郊野公園」,通過立法規管,禁止進行開發及推行保育工作以保護澳門珍貴的自然資源。

今次都係由於有工程才驚嚇到條蟒蛇,其實而家澳門整個野外嘅環境似對各種動物的棲息空間係越來越唔友善,可否/如何補救?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一、停止所有有機會影響到野外環境的工程,不作多餘的人為干預已經是最好的補救。例如開發山邊作建築用途,於山上裝設LED燈和舖水泥路,方式及規劃存疑的自然棲地「優化」工程,只為方便市民而破壞自然環境的建設等,避免以上干擾自然環境的活動方可令棲地得以喘息和自我修復。

二、對公眾加強環境及生態教育,令行山人士自覺帶走自己的垃圾,避免污染自然環境。專重及愛護野生動植物,例如不野採,不殺蛇,不嚇鳥等。

三、通過科研方式對棲地修復作一定程度的協助和保護。如重新引入原生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加強次生林的多樣性及完整性。移除外來入侵物種,以減低對原生物種的競爭和影響達到保育效果。進行長期的針對性生物調查,以完善澳門原生動植物名錄,了解各生態系統的構成等,為日後制定確保育政策提供參考資料。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由兩個澳門非專業生態愛好者所建立,希望透個這個專頁,用照片與澳門市民分享各式各樣嘅動植物及自然生態,讓市民認識石屎森林的另一面。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