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底》的類型學攝影

099 澳門人的美麗新世界──愛國愛澳更愛黨 紙本月刊

文:方言社

網址:https://aamacau.com/?p=77962

時間:2021年08月8日 20:20

去年方言社曾經為香港攝影師周浩文先生在澳門舉辦一場showcase 展覽,名為《天橋底》。顧名思義,該系列以攝影師拍攝天橋底的公共空間及公共裝置作為主題。最近喜聞周浩文把其作品匯集成書,並同樣命名為《天橋底》。因此,我們在本期的「忘了攝.影集」中,將會帶觀眾重新瀏覽此書,以及觀看攝影書能帶給我們的新想法。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是攝影師周浩文已發表的唯一一個長期攝影計劃,拍攝年份橫跨2013至2019年。全書合共60張照片,分為六個長短不一的章節,以不同角度紀錄這些橋下風景。周浩文以一種冷靜的眼光進行長時間的觀察。這些統稱為「天橋底」的照片中,包含了各種道路底下的公共與半公共空間,而這些空間又包羅萬象,既有街友佔據的生活空間,也有政府用來阻擋街友的各種奇形怪狀的敵意設計,又或是各種給市民使用的公共設施、植物、裝飾擺設等等。一如大家所認識的那個地少人多的香港,這些空間成為香港由市民到弱勢社團以至政府互相角力的場所。

因此要完成這個看起來簡單(拍橋下風景不就是跑到天橋底把景色拍起來就好了?)但實質上執行困難的攝影項目(上文提及多方面無法調和的二元對立角力),周浩文所採取的路線並非傳統紀實攝影(比如由天橋底下的街友或相關政府政策出發的敍事性攝影),而是似乎更願意直接以風景的角度出發,摒除了人(包括作者本人及天橋底各種使用者)及風景周遭環境相關的脈絡後,讓觀眾透過想像,重塑天橋底下風景的形成及政策的連結,繼而思考背後的邏輯與合理性。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這種貌似中立且缺乏觀點的方式,一方面能擺脫一般紀實攝影作品中所需的大量前置背景資料,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對政策辯論引起的失焦。透過把這種某程度上具普遍性的荒謬景觀,以接近類型學的方式一張接一張的展示予觀眾,似乎「香港天橋底下的空間」這個非常在地的社會議題,在攝影師的經營下已變得具普世性並為觀眾所了解。實際上,我們單從照片中各種橋底無意義且奇形怪狀的裝飾物及各種相關的佈置,毋需任何文字的描述,我們已然了解在權力關係下,強勢的政府對天橋底下相對弱勢的使用者的取態及對城市風景的願景與改造。就這點來說,周浩文的照片是一種典型的 Let the picture speak for itself 的做法,透過呼喚大眾遺忘的風景(無論大眾是否刻意選擇遺忘),強逼觀眾面對、審視這片公共空間,並與之產生連結。(題外話,周浩文的天橋底在 2018 的香港攝影節展出時曾經以「被遺忘的風景」作為名稱,當中即可了解作者的想法。)

而單從閱讀照片上,我們要如何才能呼喚與吸引觀眾去繼續進行閱讀?書中處理照片的手法及攝影書編輯上提供了不少綫索供大家參考。首先當我們翻開書本,映入讀者眼中的是黑壓壓一片。全書使用黑色亞光紙作為書本的背景色,並使用一種類似白色的銀粉油墨來製作。這種與傳統黑白銀鹽相紙剛好倒過來的做法,一方面模擬出攝影師拍攝照片的時間,,另一方面倒錯巧合地與攝影師認為這片風景是「香港的另一面」(other side)的主旨互相呼應。有趣的是,黑色相紙加上銀粉的做法本身具有一系列固有的物理缺陷,例如黑色相紙無法製作出如傳統油墨一般的實黑色,因而造成相片反差不足,而銀粉油墨由於其粉狀性質,因此對描繪細節精度有所缺乏,使得照片整體看起來具有晚上拍照時那種獨有的雜訊存在(大家可留意書中石頭上紋理,即能了解我的意思)。在這個論述上,周浩文的風景類型照片並非一如外國同類照片般追求技術上的完美與精細。實情是,如果大家曾經看過去年在澳門舉辦的同名展覽,就可以發現周浩文的照片如果以傳統方法印製的話,它的確能夠顯現出非常好的細節,讀起來與書中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但是,這種刻意製造出的技術缺陷,換來一種閱讀體驗的提升。我們在書中觀看這些空無一人的詭異晚間風景照片時,因銀粉油墨而出現的粉狀高光細節,使風景變得更像一種幻覺與夢境一般,而實黑的欠缺,使得照片的邊緣變得不明顯,風景好像慢慢隱沒於書頁的中央,在中性且主體不明確的照片下,隱隱透露出一種德國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筆下所謂「犯罪現場」的不安。誠然,周浩文的照片有部分主體過於明確,失卻了這種吊詭的奇幻感覺,但編輯的整體性某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使得作品的風格仍保留完整,也因此使得這本達到60張同類型風景照片的類型學攝影書讀起來並不會太過沉悶。

「繁華背後,被隱沒的景物和故事,從來都没有隨著我們的無視而消失,甚至還在不斷延續。 」這是《天橋底》作品簡介中的一句話。從不同的視覺發掘被遺忘的風景、被遺忘的角度,或許,這也是攝影作品的意義所在。

訂閱每月紙本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

《天橋底》(相片由方言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