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要成功,必須非常努力——台灣攤友私分享

2004年台灣作者王怡穎寫了一本介紹英國創意生活的書籍《創意市集》,書中訪問了十六位英國的藝術家與設計師,介紹他們的作品與生活理念,同時走訪英國種類繁多的市集,這本書在當時一下子帶起了風潮,一種崇尚自由與多元文化的創意生活形態,通過「市集」的模式展現了出來。「創意市集」的形式開始在台灣出現,特別受到年青人的喜愛,然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也陸續出現,大部份市集都是公司化的經營,澳門則是由政府主辦市集。

在市集擺攤的不止是年輕的手作人,還有帶著幼兒的媽媽,想要推廣自己家鄉文化的異鄉人,還有賣植物,推廣咖啡文化、自家釀酒等,市集裡用的吃的,一應俱全。

台中的市集幾乎每周末都有。

台灣的市集盛況

經過了十多年的開拓,台灣市集文化已經非常蓬勃,無論是類型和數量也很密集,承辦市集的公司也多,經營方針和主打場地也會各有不同,市集多在文創園區、商場、社區戶外空間或大專院校等,市集除了節慶主題,也有非常受歡迎的寵物、甜點、環保主題等,也有專門是獨立小誌 zine 的市集等,這些承辦市集的公司除了為擺攤者提供硬件,如攤位設備與照明,收到報名後也會進行篩檢,同時也會觀察攤販的商品和銷售情況,給予一些幫助,攤友間不時也會分享資訊,非常願意互相幫助。攤位的租金視乎場地、類型等有不同收費,攤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去參加。

市集的盛行也有先天的環境支持,台灣的設計、藝術類高校多,學生也很多,再加上市集並不限學歷與背景,只要有想法的都可以嘗試,應該說是創業的風氣濃郁才能撐起密度如此高的市集生態。攤主都是非常認真地準備自己產品,很多人平常有正職,周末才去擺攤,也有的是全職擺攤與網上銷售,但就算周末才去擺攤,準備擺攤的產品可能比上班還要累,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消遣,是難以堅持下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擺攤故事,背後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而市集,就是他們探索的場域。

台灣Joanne Yen擺攤相片。(相片由訪問者提供)

在市集學習生存之道

A攤友在研究所畢業後決定轉型為蛋糕師,周末在市集擺攤,平時則在網上銷售,生意不錯。他分享在台北這幾年的市集經驗,他說收入要足以維生的話,生意額起碼要比攤租高出六、七倍才行,要做到這點就一定要製作出單價不要太低、有銷量的產品,所以要花很多心思在產品上,要維生不容易,他也是經歷了幾年摸索才能做到現在的成績,因此他鼓勵新手攤友:「要做到能生存,就一定要很努力,市集擺攤比起租店的成本還是低很多,作為宣傳的效果也很不錯,又可以試到市場反應,所以始終是利大於弊。」

行業起薪低 生存要闖自己的路

Joanne Yen是一位插畫師,畢業後找工作期間,嘗試擺攤出售自己的IP產品,希望能以產品來帶動IP,讓更多人認識。她花不少時間在研究產品,以至產品的佈置,重視攤子整體給人的視覺感受。她說自己個性比較內向,不擅長與人接觸,擺攤對她來說就是一個挑戰。她覺得插畫等藝術類的攤子在市集是較難生存的,除非是很有知名度的IP。

「 市集其實也不是很合理的生存方式,因為普遍定價較低,但市集是很好的宣傳,也可以看到人們對產品的反應。要很懂得在社群媒體上宣傳,達到一定知名度後,定價才能稍為合理一點。很多插畫家是自己設計網站,一方面可以省下銷售平台的管理費,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買得到。」

台灣插畫家Joanne的攤位。(台灣Joanne Yen擺攤相片。(相片由訪問者提供)

對於新手來說,市集是一個賺知名度的地方,因為就算做網站,沒有知名度還是很難銷售,但在市集人們看到有趣會過來看,會想要認識這個品牌,不過她不會完全因為顧客的喜好去做產品,還是會製作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主,幸好台灣的生產條件,不需要一下子投入一筆資金做很多產品,可以先做少量試反應。

曾在設計業中工作過的她,台灣設計行業的薪資是偏低的,所以市集裡的原創產品價格也是偏低,好像人們都覺得原創產品沒什麼價值,這也讓她很鬱悶。

「如果你不夠知名度,人家就不會尊重你。對於不了解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他們只覺得這一切都很簡單,就是想快想便宜,像我之前工作的網絡公司就是這樣。薪水低,而且工作是什麼都要做,不會只專門做設計的工作。這種工作台北起薪還算高,有三萬多,但在其他城市可能只有二萬多。」但即使作為自由工作者去接案子也不容易,因為有些設計師會亂報價,把人工拉到很低,像插畫類工作也是沒有公價,所以也不能說自由業者會比較容易生存,還是要有知名度的才會比較好做。也有另一位攤主對於全職的設計行業感到厭倦,正打算全職做市集。

就算在文創產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台北,年青創作人的生存還是各有難處,但機會較多的城市,可以轉換跑道或者作出不同嘗試的機會總是存在,不同的生存可能,都是靠著個人努力找出來的方向。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