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大學前社會學教授郝志東曾經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 《Social Problems in Macau 》文章,從性別,種族,工資,社會組織和教育等不同層面剖析澳門社會問題,當中特別指出了外地家庭傭工在多個層面遇到不平等待遇,當時他提出了作為高等教育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缺乏了公民和道德教育。明顯地,外僱待遇與教育的漏洞相互關連。
澳門是多元城市,盛行的宗教和傳統倫理均強調人人平等。《論語》的《仁篇》強調的「里仁為美」正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其旨在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以仁德處事待人。而聖經《瑪竇福音》第二十二章亦提及到「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這兩種本地核心的社會文化均重視善待人人。這些本土珍貴的人文精神都應在本地勞動政策及教育得到體現。
教育不是一個最終的解決方法,社會問題涉及多重元素,但教育始終是一個好的開始,讓人人從意識上建立善念,驅動與人為善的行動實踐。 正如外僱團體進步家務工工會所期許的,通過教育喚醒家庭傭工和社會大眾重視勞工權益的平等性,這將有助本地社會以較開放的態度認識外僱工權益。
「老細,有人嗌外賣呀!」不知是因疫情還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智慧城市」終見成效,外賣平台近年成為各界新寵,晉升「無 […]
筆者日前走訪澳門進步家務工工會(下稱進家工會),瞭解家庭傭工現時在澳門生活的處境。發現即使澳門移工歷史追溯到1 […]
疫情下令僱員束手無策的無薪假遍佈各行各業,其中以旅遊、餐飲、零售、貴賓廳較為突出,即使這些均是疫前最為得益的行 […]
Gilberto Camacho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爸爸來自葡萄牙,是一位土生葡人。這些年來,網上有個叫做 […]
在上世紀初,作為全世界藝術中心的巴黎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最出色的藝術家。在這城市中藝術家們認識、相聚,甚至互相影 […]
一到周末,台北的商業區、文創園區等地方都有市集,其中在松菸文創園區的市集不止是每周都有,而且有時還不止一個,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