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市集主要由公司經營,不同公司經營上會有點不一樣,在不同場地裡搞的市集也會有不同特色,如在大型住宅商場中的市集會以生活用品及食品類為主,與文創園區裡較重視原創設計的市集不一樣,有些市集則主打古著衣飾等,不同公司有不同特色的市集可供創作人自行選擇。在台灣市集現場觀察了一段時間,這些由不同公司所經營的市集與我們由政府所辦的確有一些不同之處,試簡單歸納如下幾點:
對擺攤者的實質支持
公司為了吸引機構合作當然要把市集搞得有聲有色,但也不只是把現場搞得熱熱鬧鬧,人流夠多就算,而是要搞有口碑有質量的市集。市集的口碑來自大眾也來自擺攤者,如果沒有好的創作人參加的話,市集質量和人流都會受影響,所以公司一般會慎選適合的申請者,留意產品特色,現場會與擺攤者聊天,也會收集每一攤的當天營業額,以了解他們的生意狀況,嘗試以此去作出一些即時調整,如會在第二天調動攤位位置等,以支持創作人為先,才會有好市集。
市集的特色營造
市集多,辦市集的公司也多,擺攤者有很多選擇,如果市集經營者沒有誠意,或場地太冷清,擺攤者隨時轉場,所以為了吸引擺攤者來參加,主辦單位也會設法增加市集特色,如設定不同主題,讓創作人覺得適合自己的品牌形象,才會願意到來。在台灣和澳門兩地同時參加過市集的創作人認為,台灣因為市集多,創作人的流動性和選擇都很多,但是澳門幾乎就只有政府在辦,就算一些私人機構,做市集的方式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並不那麼強調原創性,較缺乏吸引力,市集的形象經營上也沒什麼主題和特色,較缺乏新鮮感,難以帶動消費氣氛。
攤位設計的用心
市集經營者的用心也可以從他們為擺攤者所設計的攤位看得出來。
曾經參加過許多不同市集的擺攤者跟我們介紹,一家公司的攤位設計最為巧妙實用,用的料子是輕便扎實又環保的木條,攤位設計不但美觀,攤位內也很符合擺攤的隨機性和實用性,如有多條木橫條可供攤主掛產品和裝飾,可以掛燈,而前後撐起的木版上有白棉布可擋太陽,下毛毛雨時還可即時套上透明塑膠布擋風雨,而到晚上收攤時,把前後的擋板放下,整個攤子可以合起來,一個人也可輕易收攤和搬動,這是對擺攤者常是一個人的考量,而且不佔空間,因此存放攤子的貨倉一個小房間就足夠,這些攤子會一直重覆使用,木結構也不難維護和修理,而且整體造型輕巧可愛,很符合市集的氛圍特質。因為操作簡便,這家公司的現場員工也只有兩名,就能輕鬆管理三、四十個的攤位。
效能強大的管理
因為這些公司多是長年經營,一切務求以節省資源、人力和空間,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來管理和經營,這與我們政府每年在塔石藝墟的勞師動眾是天差地別。每次重覆地花大量人力物力去搭建只會使用數次的攤位,不止浪費資源和欠缺環保,多年來也無法為擺攤者設計出一個真正美觀、環保、方便好用的攤位。
還有,天氣因素往往是市集的最大影響,台灣很多公司都有plan B:下雨便會轉移到附近室內場地如常運作,以減少攤主的損失為要,但塔石好像每年都總會下雨,而這個「Plan B」卻好像多年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年只有兩次還要遇下雨,攤主的損失又有誰會放在眼內?!還是政府認為少擺一陣攤主也沒什麼損失吧?反正是免租金的。
注重資訊交流
台灣市集的資訊網絡很廣,除了專屬網站、FB,還有Line通訊群組等,創作人加入後可以得到很多擺攤資訊和經驗分享,可以了解最新的市集動向,知道有哪些選擇等,可以及早報名和安排時間,許多創作人是每周末都擺攤的,因此資訊的密切交流對創作人來說非常重要。
以市集帶動周邊消費
一些地方設置市集,是為了可以同時帶動周邊消費,但澳門似乎沒有這個附加功能,塔石周邊商戶似乎多年來也沒有與市集有什麼連結。
其實現在到處都受到疫情影響,地方上的市集就是在促進地方消費,所以就算疫情期間,台灣各地的市集都仍是一樣熱鬧。如果能用心改善市集的質素,既可以幫助本地創作人,亦可推動地方經濟互助,但我們的政府除了派發消費卡之外似乎無暇想到這些更長遠的計劃。
免費的東西最貴
市集之間最大的分別,無論是公司或政府主辦,主要還是在出發點與用心之上,有誠意經營的市集,首要是支持創作人,不會只為了搞活動。如果只是想搞活動熱鬧一下,或只為了名聲搞些噱頭,如主辦者根本不在意市集的營運,只想要有人流充撐場面,這樣的市集質量可想而知,如果有選擇的話,擺攤者是不會想參加這樣的市集的,但這是在有正常市場競爭的地方,但澳門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正常市場,沒有正常選擇,對創業者和消費者都是。
台灣由公司營運的市集是要收租金的,甚至不同公司根據不同時間、地點而有不同收費,擺攤者可以選自己能負擔的,但租金一般都是不會使創業者卻步的合理收費,如幾百到一千(台幣)左右一日的租金。但澳門政府主辧的最大「強項」就是免費,這又常被誤解為「推動」,其實如果要支持創作人,要進行質量改進,完全有更積極的方法,如提升市集的質量、宣傳,甚至推出不同優惠給不同人士租用等很多方法,但政府只選了最易於操作的「免費」,既不用為質量把關,也可免去很多操作麻煩,因為免費,所以市集不用那麼進步,不用那麼有競爭性,也沒有人會說什麼。
如果天真地以為免費市集這個模式,可以不斷複製在任何地方,不用理會質量與營運,只要人流和熱鬧就好,這只是做出一堆毫無特色、無法推動創意的所謂「市集」,這樣的「市集」甚至是對地方原有文化特色的破壞,聽說未來荔枝碗也要引入「市集」形式,這到底是「活化」還是「僵化」?!
長期處於離地和非正常狀態下的所謂「市集」,也使真心想搞好作品,努力於自食其力的創作人/手作者們更陷於困境之中——他們無法負擔澳門高昂的店舖租金,卻又困於僵化與唯一選擇的「市集」模式之中,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