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號巴士放大車型成網絡熱話

 

自17號巴士使用中巴行駛後,該路線已成為網上熱話。受路面環境所影響,駕駛中巴進入舊城區的司機表示,比考車還要困難,行車壓力大增。一些違例泊車或車身較寬的私家車在停靠路邊時,中巴就難以通過。(網絡圖片:澳門道路情報/澳門交通現場)

澳門的新巴士合同於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政府表示將貫徹「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營運,同時對巴士公司的財政援助設封頂機制,金額可減不可加,兩巴需自負盈虧。為加強巴士服務,政府承諾提供更多的彈性予巴士公司,巴士公司可自行增加班次,以及可營運更多的特班車班次,使用車型也不再受到限制。同時亦鼓勵巴士公司使用載客量更大的車型,希望解決上車難等的問題。

在2021年4月3日,因消防事件,連勝馬路部分路段需要臨時封閉,其間17號巴士需要臨時改道。由於周邊道路更為狹窄,巴士行走時更為困難。(網絡圖片:澳門交通現場)

新褔利的17號路線巴士自2021年1月18日開始,由原來的小巴升級為中巴後,成為了澳門網上的熱滿話題之一,每隔數天就會在網絡上看到行駛17號路線的中巴在舊區街道上行駛受阻。有部分網民指出受阻原因:巴士車型太大、路面太窄中巴難以通過、泊車位太細、違例泊車問題嚴重、交通事務局的規劃不足等。更有駕駛17號中巴的司機表示,17號已成為全澳最難揸的巴士路線。在過去數月,因消防事件、違例泊車等問題導致17號巴士被困在舊區道路上,使該路線幾乎停運,並導致舊區嚴重擠塞。

 

 

 

由於舊區街道較為狹窄,中型巴士在離開白鴿巢總站時需越過對面行車線。在2021年4月1日,一輛行駛17號的中巴在駛離白鴿巢總站時,與停靠在巴士站上的澳巴發生碰撞,導致該區嚴重塞車。(網絡圖片:澳門交通現場)

車身越放越大 舊區路窄難配合
過去數十年,無論私家車、客貨車、的士及巴士的車身尺寸越來越大。巴士方面,在褔利巴士時代曾使用大巴行走新橋地區(4號巴士線),直至1980年代,當時澳門政府推行「大巴行大道、小巴走小路」政策,巴士公司改用小型巴士於舊區中行走。隨著澳門國際機場開通、澳門回歸,以及賭權開放後,搭乘巴士的人次不斷上升,小巴的載客量未能滿足需求。兩巴也陸續引進不同型號的中巴及大巴。

在過去,澳門的巴士主要從歐洲及日本引進,由於這些國家也有不少的舊城區,為方便巴士能夠在大街小巷中行駛,歐、日車廠也會設計一些窄車身的中巴及大巴(2.3米至2.4米之間)。在最近十多年,澳門的巴士主要從中國內地引進。由於內地的道路較為寬闊,對窄車身的需求不大,從外型上看,一般的市民會直接把這些中巴當作為大巴。現時,更有不少歐洲車廠專為中國內地環境度身訂製加長版房車。因此,筆者認為,內地巴士生產商也有條件為澳門度身訂製合適澳門舊區行走載客量大的中型巴士。在過去,日本三菱及日野更曾為澳門度身訂製合適澳門道路行駛的雙門小巴。

圖表1

另一方面,就以舊區的路邊泊車位為例,二十年前的四門房車能夠輕鬆停泊。但由於全球各車廠都對其生產的車型不斷擴大(參看圖表1),特別是近年新興的SUV、七人車及電動車等,使現時舊區的停車位顯得較為狹窄。其中部分電動車的寬度更超越一輛新褔利小巴,如在舊區街道停泊,大型巴士難以通過。就算最受本地歡迎的日本客貨VAN,在近年改款後,車身也大幅擴闊。因此,交通事務局理應重新檢視現有的車型及泊車位的尺寸,特別是舊區的泊車位及上落客貨區,以便巴士在舊區行駛暢通無阻。

17號轉中巴利與弊

美國某款電動車,在倒後鏡摺疊後其寬度達2.073米,比新褔利的三菱Rosa小巴還要寬。在2月份一個晚上,一輛電動車在新勝街上落客貨區違例泊車,使大型垃圾車難以通過。由於連勝街未能通行,迫使十多輛巴士受困,17號路線幾乎停運。(網絡圖片:澳門道路情報)

小巴升級中巴後可接載更多乘客,寬敞的低地台車廂能夠讓乘客輕鬆上落。但由於現時的中巴車身寬度約為2.5米,司機在行車時需要小心翼翼,以免與停泊在路旁的車輛發生碰撞。因此其行車時間大幅增加,減低效率。由於舊區部分路段只能讓小巴行走,在升級車型後就需要繞經其他塞車路段(例如新口岸財神酒店),拉長行車時間,降低效率。在以往的小巴行走舊區時代,雖然小巴能夠輕鬆快速通過,但由於車廂較為狹窄,在人多上落客時會讓乘客造成不便。

豐田在2019年推出全新第六代Hiace小型客貨車,車身尺寸大幅增加,其寛度與後面的中型貨車十分接近,達1.95米。有關當局理應重新檢討各區的上落客貨區是否有足夠的寬度空間。(圖:Simon Lao)

現時兩巴的車型,一是車身太寬,舊區行走較為困難;一是車身太窄,載客量不能滿足需求。有關當局及巴士公司可要求巴士生產廠訂造合適車身尺寸的巴士。在過往,兩巴都曾在歐洲及日本引進過載客量較大且能在舊區輕鬆行駛的小巴(平治 O814D)及中巴(日野 HR1J中巴)。17號行經的新勝街、東望洋新街、連勝馬路、賈伯樂提督街等路段較為狹窄,有街坊表示,中型旅遊巴在過去行經上述街道時通行無阻。

圖表2

從圖表2的資料數據比較,韓國現代AeroTown中型旅遊巴的車身也比現時海格及宇通中巴還要窄,加上近年的私家車輛尺寸也越來越大,部分型號的車身寬度(倒後鏡摺疊後)比新褔利三菱小巴還要多,從而解答了為什麼在疫情前,旅遊巴行經上述街道並沒有受到停泊在街道兩旁的汽車所影響。在交通事務局成立之前,澳巴曾臨時調派日野HR1J 中巴在19號路線上行走,由於其車身相對較窄,只有2.3米寬,在行經連勝馬路時不受道路兩旁停泊的車輛影響(當時行車路面比現時更窄),能夠輕鬆通行。因此,有關當局需要尋找合適的尺寸的巴士行走舊區,並非是強迫對車型進行升級。

澳門政府在80年代推行「大巴行大道、小巴走小路」政策,兩家巴士公司陸續引進小型巴士。由於搭乘巴士的客量大幅增加,新褔利在1998年引進載客量達49人的平治O814D小巴,當時更曾在7號小巴線上服務。其車身寬度達2.2米,能夠在新橋區輕鬆行走,而車廂內部寬敞,深受市民歡迎。(圖:Simon Lao)

 

在澳門回歸初期,澳巴曾向日本訂購日野HR1J 中型巴士。由於其車身寬度只有2.3米,當時的巴士公司職員指出,曾臨時調派這款車型在19號路線上行走,其在沙欄仔、連勝馬路上能夠輕鬆行走(當年連勝馬路仍未擴闊,兩旁泊滿車)。行走舊區的巴士線,理應使用合適尺寸的巴士行走舊區街道,並不是夾硬要求巴士公司轉用較大的車型。(圖:Simon Lao)

政府盲目鼓勵巴士公司放大車型

由於小巴車身較為輕巧,在行走舊區街道時,部分班次很快貼近在較早前開出的中巴。另一方面,小巴同時把後面的中巴班次的距離越抛越遠。如採用中、小巴混合形式,令脫班問題更為嚴重。(截圖:澳門交通資訊網 Web App)

為鼓勵巴士公司使用載客量較大的車型,以及在繁忙時間提供足夠班次服務,政府在巴士服務評鑑中新增「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客人次」指標(以下簡稱尖峰人次),若尖峰人次數值超出指標,政府將會向巴士公司扣減當季度的每月財政援助。兩巴士公司的合同列明六年內的尖峰人次指標均按 2019 年對應季度數值作參觀。受疫情影響,兩巴自2020年開始,多條巴士線因應人流縮減班次。巴士公司為避免因尖峰人次數值的變更而扣減財政援助,因此兩巴決定把部分路線巴士車型放大(除17外,還有8A、21A、26等路線)、增設輔助路線及特班車路線(如16S、17S、73S等),務求降低尖峰人次的數值。

尖峰人次的計算方式,是通過繁忙時間開出的班次及巴士的載客量來計算:實際乘客人次÷[實際班次x(巴士的總載客量÷89)]。就以載客量達34人的三菱Rosa小巴及119人的宇通18米特長掛接巴士去比較,在相同的實際乘客人次及班次下,載客量更大的18米特長掛接巴士,其數值將會被大幅拉低。根據澳門交通資訊網於2020年12月20日在其Facebook專頁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澳巴的6A及新褔利的17路線在繁忙時段每班車實際的平均人數約為 92 及 91 人。經公式計算後,尖峰人次數值分別高達 247 及 239,成為了數值最高的兩條路線。因此新褔利決定把17號巴士升級為中巴。由於受得勝斜路的道路環境所影響,澳巴未能對6A的巴士車型進行升級,但正在考慮對18A及19兩條路線進行合併,並轉換為中巴。

政府定下的尖峰人次公式未能反應實際情況,數值越高並不是代表巴士車廂越擠擁,公式未能真正反應各條路線的擠擁情況,而且存在着一些漏洞。尖峰人次是按季度結算,假設巴士公司在首兩個月內未能達標,可以在第三個月不斷增加班次來拉低尖峰人次數值。現時兩巴已陸續在巴士上安裝「客流系統」,有關當局可利用先進科技去統計車廂內的滿載率,應以實際的擠擁度來對巴士公司進行評鑑。因此澳門政府應重新對尖峰人次公式進行檢討,並非要求巴士公司使用不合適的車型。

舊區巴士路線重整最為實際

舊區巴士路線重整更為實際,理應按照本澳整個交通網絡發展重新規劃。假設19號路線改經三盞燈,即可解決新橋區沒巴士前往澳門中區新馬路的問題,同時可升級車型,使用載客量更大的巴士行走。(Google Map)

現時舊區巴士路線的「左兜右轉」、「有去無回」及「過度重疊」等的情況較為嚴重。舊區巴士發展應要按照本澳整個交通網絡發展,而不是單單升級車型,繞經更遠的塞車路段便可解決。除尋找合適尺寸的巴士車型外,還需要對新橋、風順堂及東望洋等舊區的巴士線進行大重整。利用重整路線網絡、提升巴士質量、縮減行車時間,以及改善轉乘及步行等的設備,來吸引更多市民放棄使用私人車輛,搭乘舊區巴士線,或以步行方式前往主要區域及轉乘站。讓舊區居民能夠利用各種公共交通設備,快速往來關閘、亞馬喇、南灣及媽閣等主要區域。

訂閱每月紙本

有專家表示,在風順堂及新橋之間應開辦環保路線,採用電動小巴行走,利用主幹道路的站點與大巴網絡對接,提供更便捷的轉乘服務。(圖:Simon L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