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到海邊是甚麼時候?對大海又有甚麼回憶?第二十屆藝穗節的《「我們與海的距離」海廢偶X一人一故事劇場》正正希望與參加者一起重新審視人與大海之間的關係。「除了喜歡海鮮,大家又有否想過大海和澳門這沿海城市關係是怎樣的?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全城舞台的藝穗節,讓喜歡藝術或有興趣了解文化的朋友都可以接觸到這個主題。」零距離合作社創團成員戴碧筠說。
大海於你有何意義?
顧名思義,「我們與海的距離」是探討身處澳門的我們與大海之間的關係。這距離不只是地理上的,還有心理上的。戴碧筠過去多年都有關注澳門的海洋文化與環保。她憶述,早於2012年藝穗節「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裡演出「一人一故事劇場:記得,我們看過的海」時,曾偶遇一些從內地來的外僱。當時他們在示威,之後與藝團聊了起來。其中一位來自四川的外僱分享說,自己覺得大海很美,「而他人生第一次看到大海,是在澳門。」
「這故事很觸動我。原來(看大海)為我們這樣輕而易舉的事,對於其他不是在岸邊生活的人來說,是這樣稀有,而我們有沒有珍惜過這個如此漂亮的大海?這個『美』是包含了很多意義的,它不只是視覺上或浪聲聽起來好舒服,而是它包含了很多生命力,很多海洋本身的文化、我們海洋的歷史。」
「我們在地球一個不顯眼的點,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的大門,一個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大門。這些機緣巧合有很多故事。我們開始想——我們應多關心這片大海。」
視而不見,還是漠不關心?
戴碧筠表示,近年不少團體和市民自發組織淨灘活動,一些市民也因而發現澳門的海邊有很多垃圾。她表示,自己淨灘時曾見過各式各樣的垃圾,如梳化、床褥、床單、拖鞋、發泡膠箱等等,「整個屋企都有了。」部分是來自外地,也可以想像澳門的垃圾會漂到別處。而除了海灘需要關注,在一些靠海的地方如旅遊塔旁邊的岩石,或「海洋世界」地段沿海、海洋花園對開等地,戴表示都曾經見過有不少垃圾。「是我們視而不見,還是真的不知道?」
又或者,是我們不敢記起?戴碧筠表示,今次的演出形式「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希望給予參加者空間去說自己的故事。她介紹,這是一種即興的藝術形式,本身沒有固定的劇本,像一班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我們有些理念的,例如聆聽對方,也用故事回應故事。聽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會立即反駁或回應,而是給予空間,用藝術的方法去轉化。演員和樂師會即時做演繹,演繹會忠於分享者的想法,用一個藝術形式轉化去呈現出來。」
「透過這種抽離的觀看,分享者可以多看一點角度,其他人也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思考的時間。因為在一個快速而資訊性的社會中,很多批判是很即時的,我們反而沒有距離和冷靜的時間,去多重角度思考事情。這裡也可以讓大家聽到一些不是經常可以發聲的朋友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重要的。我們很多時接觸到一些朋友會說:『吓,我有故事咩,我啲嘢好普通,個個都係咁』。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簡單的,『被聽見』和『自我肯定』其實都是重要的。」
我們與海之間 比想像中密切
對於「我們與海的距離」,戴碧筠表示,一些人可能會說自己沒甚麼可以分享,「『又唔係捉漁又唔係行船,關我咩事?』但可能我們用的一個膠樽,曾戴過的口罩——可能不是我們丟的,但在某個情景下,它落到了大海。或者海洋的污染影響了水生態,我們透過飲食,都又回來我們身體。很多事要有距離和時間去思考,才可以找到多點和自己的關係。所以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給予大家空間去思考,以及觀看自己和別人的故事,從而在生活中多一個機會去留意自己或社會的需求,大家共建一個更好的社區。」
她又指,近年社會常說發展,最近海豚的擱淺有很多,現在填海正在發生,有感現時澳門的城市發展不很遵從自然規律。「其實我們沒想過,海岸線一直被改變對生態的影響?我們現在做的這些措施又有何實質意義?是否長遠?還是只是希望佔領了海景,我們就叫發展了?」
「現在我們的山海城(景觀)都沒有的了……講『沒有了』好像很灰,但它被轉變得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模樣。現在這樣等於我們放棄了一些歷史、我們本身擁有的資源。現在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很多畫作都是以前外國人來到澳門所紀錄的海灣,其實很多在二十年前是和二百年前是一樣的,沒有改變。但過去二十年的迅速發展,令這有很大改變。海岸線和我們的沿海建築物,那美感是甚麼?究竟我們現在追求的發展是否長久?是否一個最精明的發展?我覺得這是大海在告訴我們的一些事。」
她期望,透過演出,大家知道海洋生態正在呼救之外,也不要忘記自己有關海洋的回憶,不要忘記自己和海之間也有一些浪漫的關係。「例如小時候父母帶你去沙灘,或與前度一起看日落,或現在會和小朋友說海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想在演出中,大家分享不同的人和海之間的回憶。這些回憶不是孤單的,這些回憶都會有不同共鳴,透過彼此聆聽,我們互相支持。如有一天我們的海能變得比現在更好,我們這些回憶也可多點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