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雪玲:教師交流不應限於內地 內師與本澳存有文化差異

教青局

關於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引發的爭議,曾任教職的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認為,當局即使不暫停該計劃,也應思考如何優化。她建議,或同時引入內地及非內地的優秀教師,與本地的優秀教師同行,讓本澳各校根據校本發展方針去自由選擇與來自何地的教師進行交流,促進學術交流多元化,令教學水平全面地提高。

甘雪玲

甘雪玲第一年任教職時,被一位來自上海某實驗學校的教師作指導,主要教授小班制教學的理論、方法與策略。她指出,當時任教的學校正打算實施小班制,因此教學法與一班的學生人數(27人左右)對口,且該師亦表現出專業的能力及盡責。

但兩地間文化始終存在差異,甘雪玲舉例提到,該位內師教中文發音、朗讀都是使用普通話,課堂上所列舉的亦為內地事例,對於學生或有水土不服之感。「最大的問題就是教發音時,是教普通話發音,朗讀課文等全是普通話,這正正就是澳門人最擔心的問題,一段時間後,會消滅粵語教學。」

再者,甘雪玲認為,澳門以私立學校為主,每校每班人數都較參差,該內師的小班教學法未必適用於其他學校。「若當年那位內師是去聖心、永援、培正、濠江等這些50人一班的學校,小班化教學哥套理論就唔work,教師亦不能學以致用。」她坦言,內師來自全國各省各地,他們的教學法未必完全適合本澳所有私校。

教師少有say no的本錢

訂閱每月紙本

提到本地教師對此計劃或「敢怒不敢言」,甘雪玲指出本地教師現時多被動接受校方及教青局的工作,「一向沒有say no的本錢」,且澳門沒有專為教師免於恐懼、被炒的工會為他們發聲,在制度上沒法保障本地教師說出不符合校方、教青局的政策及發展方向的意見及建議。而且若他們太高調說出不同意見,或可能惹來其他非議,最後也只會匿名向教青局或傳媒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