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教師:難以一概而論內師好壞 社會氛圍若更政治化 內師影響力或強化

2020-11-27 空降內師惹非議 專題報道

文:記者西西子

網址:https://aamacau.com/?p=67429

時間:2020年11月28日 9:09

教青局

教青局曾回應指出參與「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的學校均高度評價計劃,但坊間亦有意見認為當局未有渠道、機制聆聽前線老師的聲音,所謂「高度評價」或有失偏頗。《論盡》是次採訪了兩位本地老師,講述其與內地指導教師共事的經歷,以及談論其對該計劃的評價。有老師擔心若目前的社會氣氛進一步政治化,內師的影響力或進一步加強。

陳老師(化名)在2015年至2017年於某間愛國學校教授歷史科,他形容自己甚為「好彩」,遇到的內師「客觀、踏實、勤力」,在整個指導期中「學到嘢」,內師所分享的前線和實際的經驗、技巧都令其獲益。他亦提到,聽說過其他學校的指導老師「好hea」,覺得即使是內地優秀教師質素也會參差,不能一概而論計劃或內師的好壞。他稱,因應內地與本澳的歷史觀不同、在某些歷史事件上看法不同,因而該內師一開始已強調只著重教學技巧,不干涉教學內容,也不會爭論相關事件。

陳老師指出現時社會上對於該計劃的認知不多,或會被內師的高薪及對本地教學的影響模糊焦點,忽略了當中做得好的地方。其次,他以歷史科為例,當時被內師指導的社會氛圍甚至與兩岸四地的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五年前冇咁緊,言論自由、政治氣候冇而家咁緊張」,現在可能受社會氛圍影響,或強化內師的功能、職責、權限都不足為奇。「五年前大家對於內師嘅印象都比較正面,就算覺得未必幫到手,都唔會覺得係干預、阻礙。」

加推愛國教育 歷史教材亦受限

教青局舉辦的愛國教育活動(教青局圖片)

陳老師其後轉職至教會學校任教,但坦言近年無論是愛國學校還是教會學校,愛國教育活動都一樣熱烈。他稱,當局加推愛國教育活動,安排講座及培訓予老師和學生,「目標都很清晰,增加對國家的了解、歸屬感」,學校或感壓而傾向使用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歷史教材等等。於是當內師入校指導被廣泛討論時才會引起社會的反感,甚至會有「影響教學自主」的講法。

本澳無統一教材 內地教法難適應

歷史教材(網絡圖片)

李老師(化名)現時任教於某教會學校的數學科及電腦科,他指出內師來校交流指導,某程度上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因其遇到的內師具豐富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在教課時能深化、細化知識點,具借鏡作用。不過,他提到,本地以私立學校為主,教材、教學模式不盡相同,內地基本用統一教材,因而內地的教學方法未必適用於本澳所有學校。

李老師指,當局現時並無方法可量化評估該計劃的成效,「如果設立評核機制來睇成效,係咪又要考試?最後壓力都係放係老師同學生身上」。他指出,現時教師的培訓、交流計劃眾多,好像「為做而做」,最終教學水平提升的多與少仿佛也並不明顯。

教師雖有培訓交流 硬件支援不足亦無用武之地

李老師亦提到,若當局給予教師的培訓課程視為「軟件」的提升,那麼當局對於「硬件」的支援並不足夠。他舉例,本澳的智慧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與內地已可以上網課、網上出改卷等形成明顯對比,相信來澳交流的內師也感到兩地間的差距;很多資源不足的學校甚至連購買電子設備的資金都沒有,何談教學水平的提升?又稱,施政報告中提到加強推動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但當老師完成一個機械人程式編寫課程後,學校及當局亦無相關資源支援教學,培訓的意義又何在呢?

為此,李老師認為當局不僅要在學術交流、培訓課程上下功夫,相關硬件的配套支援也應跟得上步伐,不然相關的交流指導或只如紙上談兵,根本無用武之地,如何彰顯當局所謂的成效呢?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