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我們」——命運共同體與未來展望

089 拆解總規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65497

時間:2020年10月11日 11:11

作為「我們」,澳門的持份者,對這個城市的未來,有著甚麼樣的期盼?

澳門市民多年翹首以待的首份城市總體規劃草案終於出台,由九月四日起進行六十日公開諮詢。總規草案的規劃目標是「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 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然而,城市發展與保育之路能否並行不悖?面對未來二十年最核心的疑問,或許一眾主持總規咨詢的官員未必「心中有數」,亦無人能夠準確預測,總規將會引領澳門走向何處。或許正如《圓形》的一句話:「There was no answer」,但作為澳門持份者的每個市民,都應該如實地問自己:若以這小城為安身立命之所,我該如何出一分力,實現未來的理想生活?積極發聲,正是為自己爭取未來美好生活的重要一步。

有人曾說,對一個城市歸屬感強烈與否,視乎我們曾用多少時間去想像它的未來。歸屬感,就是對日常生活的感受與認同。《綠色生活》探討有關政府機構,對於設置廢物回收箱的便民之策,最後卻變成勞民之舉。若這小小的便民之策規劃都未如理想,市民又如何呼應及配合政府對於環境保護的未來呢?而今期《穿梭藝文間》聚焦於澳門市民對於公共閱讀空間的共同想像。我們訪問了幾位澳門居民,討論現改為選址愛都酒店的新中央圖書館應有甚麼功能,他們對於未來的圖書館又有怎樣的期盼?這些可見的未來,正是澳門市民凝聚歸屬感的所在。政府與市民都必須要用心建設未來都市的新藍圖,才得以綻放光彩。

無獨有偶,《藝文爛鬼樓》訪問了參與「新安樂園」多媒體影像展本地藝術家黃小雅及邱逢霖,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希望澳門人思考這個城市對自身的意義以及未來,呼應了本期的核心主題 。正如黃所說:「澳門對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個『安樂園』,其實也有少少想問觀眾,未來希望這片安樂園是怎樣的?所以我們也頗強調『新』這字。」又如邱所說:「請觀眾寫下想法,令觀眾自己思考甚麼是安樂的地方,想在澳門怎樣安身立命。」

死亡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於現有生命的珍視,更是對於未來生活的再次確認。「我唔做死剩種!——與兒童讀『死』」,是今期《死生之間》的主題。今期通過繪本,再續上期探討之話題——兒童與死亡。《圓形》、《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和《野狼的肚子我的家》。這些繪本不單開啟讀者思考死亡的意義,我們的書評人同時也希望讀者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身上帶有生存者創傷症候群,帶著上一代的戰爭、饑荒、貧窮、死亡而有的種種良心不安,使之成為當代的疾病——失去自由、並無法追求自由的一種病。」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