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15年,保育之路何去何從?

東望洋燈塔景觀近日再受關注。

東望洋燈塔景觀近日再受關注。資料圖片

今年是澳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5周年。隨着澳門市民對文物建築越來越關心,保育議題亦屢受社會強烈關注,較近期的就有東望洋燈塔景觀會否受高樓項目影響。文化局早前就與「保護東望洋燈塔關注組」會面。關注組代表陳德勝之後引述文化局長穆欣欣稱,會與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進行溝通,或會與發展商討論最終的解決方法,以全面保護燈塔的視覺完整性及景觀視廊。

綜觀全澳,現時有六百多棟被評定的不動產,絕大多數屬私人業權,而即使不屬私人擁有,其周邊地段亦定會有其他發展。保育與發展之間,在不少人看來已是一場對局。回顧過去,澳門也出台了一些保護文物與景觀的法律與法規,例如有限高的第83/2008 號行政長官批示、2014年3月生效的《文遺法》等等;其他工作方面,據文化局提供的資料,現時局方每年會對全澳文物建築進行最少兩次恆常性巡查,過去五年進行了超過229項修復及活化工程,當中包括超過100項修復工程支援,完成了兩批共19個不動產評定程序及荔枝碗船廠片區的評定等。

舊西洋墳場屬第二批被評定不動產。

舊西洋墳場屬第二批被評定不動產。資料圖片

而就保育工作,文化局安排了兩位同事接受訪問。研究及計劃處技術員雷永權提到了沙梨頭圖書館。「其中一個我覺得較好的項目應是沙梨頭圖書館。」該處本是一些以前商住民用的建築。雷指,當時其中一棟受損較嚴重,通過改造和設計,令建築兼備新舊元素,也延續了內港一些舊式建築的特色。「而在沙梨頭那裡設置一個圖書館,據了解市民的反應都很好,都很喜歡去圖書館看書。」

文化局研究及計劃處技術員雷永權。

文化局研究及計劃處技術員雷永權。

翻查資料,沙梨頭圖書館由內港七間騎樓小屋維修改建而成,不屬被評定建築,但建於三十年代,至今也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圖書館於2016年12月啟用。據媒體報道,文化局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是以年租近2百萬元向私人長租,租約5年,工程投入2600萬,並強調相關投資是用在市民身上,並非貼錢幫業主維修,因業主可選擇重建發展多建三層賺更多。

這是合作活化案例,但也有舊建築要為發展讓步的例子,或業權人並不尊重有關規矩,例如觀音堂2019年初的違規裝修等。

與業權人的互動 也是保育

現時文化局負責文物相關工作的部門是文化遺產廳,一廳兩處約五十多人。在文化遺產保護處技術員陳鵬之看來,如文物建築的業主有意願,而項目的活化有利公眾,可以開放予市民使用,文化局一直都積極與業權人合作,沙梨頭圖書館、葉挺將軍故居等便是例子。但他坦言,文化局沒可能跟所有業權人都合作做項目。「因為它本身是私人用途的建築物,例如新馬路一帶有些建築物下面是商舖,上面是住宅,有一些是商業用途的,沒理由文化局全部跟他們合作做項目然後開放予公眾,這都會改變文物本身的價值,所以這些未必是用合作項目的方式,而是做好溝通,多和業權人接觸,大家慢慢建立一個互信、互相合作的關係。」

沙梨頭圖書館由內港七間騎樓小屋維修改建而成。

沙梨頭圖書館由內港七間騎樓小屋維修改建而成。資料圖片

雷永權指,為方便市民、工程業界及廣告招牌申請人了解程序及申請資料,「澳門文化遺產網」上設有指引供查閱,同時局方也跟工務局完善溝通協作機制,目前意見回覆所需的行政時間由原來的30日減至約15日。陳也道,業權人與文化局也有很多溝通渠道,除了直接溝通,也可透過信函、電郵、全民通報站等,但他亦承認,如對接的人換了,雙方就要重新了解,有時難免有疏漏。

法律的先進與落實 也是保育 

文化局文化遺產保護處技術員陳鵬之。

文化局文化遺產保護處技術員陳鵬之。

文遺會委員、澳門文遺研創協會會長譚志廣。

文遺會委員、澳門文遺研創協會會長譚志廣。

而公眾是嚴格的。六國飯店舊址被拆,社會有聲音質疑為何文化局有否嚴格督促業權人多年來妥善維護,渡船街一號因業權人反對等多個原因未被評定最終被拆;還有政府的一些計劃:山頂醫院旁兩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小屋,因政府要興建傳染病大樓而不被評定,之後被拆;愛都酒店要改成青年中心一度計劃被拆,且被指「設計師沒有注入獨特的建築風格」而不被評定⋯⋯多次事件中社會都有聲音質疑文化局保護文物的魄力。陳鵬之認為,社會並不單方面,也不只是保護優先或發展優先,而是各種不同聲音互動,而多元聲音也是澳門的可貴之處。「政府要很小心地權衡不同市民的看法,而且,最終要以法律為依歸。」「走了程序,市民可以覺得結果理想或不理想,我覺得每位市民心裡都有一把尺。而最重要的是,作為文化局,整個程序是否公正,真的諮詢市民,亦很公開地告訴市民走了這程序、過程中做了甚麼,而最終結果是怎樣。」

渡船街一號因業權人反等多種原因未能被評定(渡船街一號原貌)。

渡船街一號因業權人反等多種原因未能被評定(渡船街一號原貌)。資料圖片

但這樣的「依法施政」,又是否能追上社會步伐,回應私人業權與保護文物之間的博弈?在經濟發展被不少人視為信條的今天,要保育並非紙上談兵,澳門需要齊備相關法律工具。我們有了《文遺法》,但當中要求的《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由2014年底首次諮詢至今已約6年,雖然已經過多個階段,但仍未出台。社會亦有意見認為,這導致過去眾多不合理的發展項目對城市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也嚴重窒礙城市的永續發展。

文物清單中的「六國飯店」舊址將被拆。社會有聲音質疑文化局有否嚴格督促業權人妥善維護。

文物清單中的「六國飯店」舊址將被拆。社會有聲音質疑文化局有否嚴格督促業權人妥善維護。資料圖片

對此,雷永權的回覆是,計劃涉及很多部分,前後兩次諮詢並不斷深化內容後,也諮詢了多個公共部門,如工務局、市政署等,以及世遺專家的意見,2019年時交予了法務部門做行政法規草案的相關立法工作,而預計今年會持續推進。「(完成後)會可以令到市民、申請人更明確知悉有甚麼他們可以做,若想做更改工程或維修工程,他們能得到甚麼指引。到時會有一個好的效果。」

私人業權不應成保育阻力

山頂醫院旁兩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小屋,因政府要興建傳染病大樓而不被評定,之後被拆。

山頂醫院旁兩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小屋,因政府要興建傳染病大樓而不被評定,之後被拆。資料圖片

山頂醫院旁兩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小屋,因政府要興建傳染病大樓而不被評定,之後被拆。

山頂醫院旁兩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小屋,因政府要興建傳染病大樓而不被評定,之後被拆。資料圖片

其實,私人業權與保育之間可以並非是零和遊戲,例如議事亭前地兩旁一些建築、高家大屋、培道中學大樓(南灣分校)等都保存得不俗,只是在今時今日的澳門,商業發展與保護文物之間仍屢屢未能調和。

而身兼文遺會委員的澳門文遺研創協會會長譚志廣就認為,私人業權本身不應該成為保育的阻力,而且城市發展過程中,私人樓宇成為歷史建築的個案只會增加,最終甚麼會被列為文化遺產。「只是現在經濟發展,業權人在土地有限情況下,想藉重建以放高樓宇高度,獲取更大的建築經濟價值。這當然可透過城市總規或分區規劃作限制。」

他又指,若《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盡早出台,「相信可減少以個案為主的管理和保護模式,轉為公眾已掌握整個計劃的大原則,容易理解身處城區時的樓宇利用方案,提升管理效率。」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