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醫未病之病——由防疫.抗疫.到疫情之後

082 上醫醫未病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59535

時間:2020年03月2日 11:11

社會對澳門政府的各項措施的實行力度有褒有貶。

社會對澳門政府的各項措施的實行力度有褒有貶。

中醫經典《千金要方》有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所謂「治未病」就是能先洞見問題,採取預防性措施,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的風險。這話放在今次「武漢肺炎」疫情以及社會治理,似乎亦然。

內地新型肺炎的疫情由「未病」演變成「已病」。在這全球化的時代中,人群不斷流動,病毒亦隨之擴散至世界各地,曾是「蓮花寶地」的澳門今日也不能倖免。鄰近多個地區亦採取多種限制入境措施,希望可以減低疫情對自己的威脅,以「治未病」。至於澳門方面,是次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主要有四部分:穩定口罩供應、完善訊息發佈、限制湖北省人士進入本澳、封閉賭場十五天從而減少境內人群聚集。

於澳門確診之患者簡介

於澳門確診之患者簡介

社會對澳門政府的各項措施的實行力度有褒有貶:限制人流是否夠辣?是否及時?口罩質素是否達標?能否收預防之效?但普遍認同今屆政府的效率較上屆政府大有改善。同時亦見政府的安排不斷微調:例如在網上實時公開口罩存量、及後電視台直播例行記者會時加設手語翻譯等。雖非首日開始這些措施即已就緒,但亦見特區政府的意識中仍記得要照顧不同群體的需要,亦在這些方面具備條件與能力。

也正因在如此困難的疫情中,今屆政府亦能一洗過往頹風,展示出自己可以做到高效,故是次防疫抗疫中,特區政府至今仍未對症下藥的問題或許正是澳門多年來積下的弱點,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例如在發佈訊息的Facebook專頁、Telegram等平台中,訊息大多以中文為主,只是偶然有英文、葡文翻譯;外文群體多只能於政府網頁或媒體了解到有關資訊。同時,一直以來外文傳媒都指,政府的葡文新聞稿發佈時間很多時要比中文新聞稿要晚數小時。而事實上,即使是政府新聞局的網頁,亦並非每份新聞稿皆有葡文及英文翻譯。

葡語人才不足非一時三刻能解決的問題,智慧城市的發展亦然。一次疫情要「停校不停課」,即考驗出學校雖常說電子教學,但在非常時候要網上教學時,顯然不論是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都毫無準備,增添了各方壓力。而縱使在外國已甚流行「在家辦工」,澳門不少私人企業(甚或政府部門)的技術配套及內部政策都未能跟上,令所謂「在家辦工」與「停工」幾乎無異。




還有跨境家庭與對外僱需求。究竟澳門的房屋供應與樓價,乃至生活環境有多脫離市民的理想,才令如此多人寧願住在珠海,每日跨境生活?澳門的經濟又膨漲到怎樣一個程度,令賭場關了,政府呼籲不要跨境了,每日亦有近一萬人次的外僱需要入境?這次疫情中澳門政府斷不肯輕言「封關」,不論原因是「傷感情」還是「不可行」,都透露了澳門積存多年的脆弱及對內地的依賴。

而在眾多的深層次矛盾中,最需要問診斷症的當數利益輸送的瓜田李下。大疫之後常有大荒,如何支援中小企、保住打工仔飯碗,自是政府需要處理的「欲病之病」。下筆之時,政府表示選擇澳門通公司發放電子消費券。由於商戶每宗交易都需要向澳門通公司繳交一定百分比的手續費,政府此舉亦令人質疑是否利益輸送。雖然澳門通表示會向商戶提供現金回贈,但坊間顯然並不收貨。當中也牽涉澳門多年來發展的電子貨幣有欠百花齊放,形成寡頭壟斷甚至獨市生意,同時未見普及於一些小攤小店。但歸根究底,政府與商界多年來的曖昧,是不少市民的心結所在。

待疫情過後,要根治眾多弊病,政府對社會的望聞問切,缺一不可。要為澳門的社會問題斷症下藥,這責任重大,但也實不需特區政府一肩扛起。政府大可以徹底的透明度及胸襟與市民一起共治澳門;聆聽市民提出的問題,透過與公眾一起討論,兼聽不同意見。新型肺炎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曾說過:「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只要自由表達的空間得保,只要政府重視市民的需要,相信政府定可制訂良方康復澳門,甚而為澳門醫未病之病。若是,則這才可走向真的「蓮花寶地」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