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1月12日新鮮出爐的《2009-2019年民生工作總結》、《第三及第四屆政府施政總結》 及 《2019財政年度政府工作總結》,同時香港警察強攻大學校園的影像洗版,完全覺得這兩個相距35分鐘車程的城市,像兩個平行時空一樣,一個悲哀中見堅韌,一個燦爛中見荒涼。
《2009-2019年民生工作總結》劈頭當然是經濟數據,2010-2018年澳門GDP增長了1000億(澳門元,下同),人均GDP漲了3萬,月入中位數增加了1萬,然後是於崔世安任內,現金分享累計達每人8萬3千,粗略計算共派出超過410億,然後是公積金注資、醫療劵金額、持續進修、水電費補貼等、殘疾金、敬老金、養老金等等一大堆福利,以示澳門人如何富裕滿足;繼而是全澳有多少個公園、多少個大學生、中小企支援等數據,再看到公共房屋及完善交通的政績,堂而皇之,澳門人必定幸福無疑;看到最後是醫療發達,預期壽命達83.7歲的噩耗(?)及新填海的進度等,才發現文化範疇不在「民生」之列。
再找《第三及第四屆政府施政總結》,詳列崔特首任內各範疇的政績。洋洋灑灑165版紙,只有兩版紙留給文化,看完除了「一國兩制」、「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和多了兩個圖書館外,看不到對文化事業的生態環境有何著力和政策,也看不到實際為文化藝術發展執行了哪些工作。
翻到《2019財政年度政府工作總結》中文化領域部份,篇幅約一整版多四行,如果有留意施政報告的話,會發現其實跟過去幾年的差不多;後半部份還有五年的總結,這部份有兩版多一點,內容是世遺、非遺、文化產業、各項資助、演藝學院粵劇課程、大灣區交流、社區藝術、文化傳播大使、文化講堂、文化大師講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中葡文化、一帶一路、品牌節慶及藝文薈澳,偏偏沒有文化政策。
翻到明年的預算,1006億的預算,有4.4億是文化基金的,佔0.4%;可是這裏面還有各品牌節慶及世遺維護的開支等,藝術團體可以申請的,約在6000-7000萬左右,佔整體預算的0.07%,比起先進國家在提倡的1%文化投入,相去甚遠。
牢騷吐過,還可以慶幸在街上不會被警察打;但想看長遠的文化願景,恐怕要多等十年,別問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澳門平均每人有8個,總之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