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進「大人」的世界

懷著好奇的心態參加了一場分享會,在老房子的閣樓裡,和一些人,聊生老病死,談媒體責任,像海綿一樣吸收著不同的想法,震驚於他們奇幻的思維角度,在秋夜的涼風中,暗黃的燈光,溫暖著我戰戰兢兢的心,也鼓動著我說出自己的想法。寫著寫著竟發現,這不就是想像中對文藝復興和民國時代,沙龍文化的嚮往嗎?原來,這種熟悉的感覺是因為它,自夢中來。

與其說,我遇見了一場分享會,不如說,我遇見了一群堅持發聲的媒體人,從他們的對答中,我,受益匪淺。那晚,在舒適的場合下,港澳兩地的媒體人都很放鬆的表達各自在本土發展中的想法和憂慮,是交流,分享,更是相互鼓舞。每當他們分享起自己對「媒體責任」的理解時,眼中總是閃爍著堅定的神情,那眼神裡有對當下的不滿,有對社會的憂慮,但總還帶著“未來會更好”的憧憬。一直以來,都覺得作家和記者是很浪漫的職業,他們書寫著故事,影響著别人,改變著世界。所以,如果有能力影響世界,也就不會只滿足於藏身的小地方。然而,偏偏有人不那麼想。

 

陳曉蕾說,她報導香港,關注香港,因為那是她的根,她有足夠的愛去為這座城市發聲,從「剩食」到「大人」,從環保到生死,她用她的力量去放大那些不應該被忽視的聲音,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社會議題。而對於隔海相望的大陸,她則坦言,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和瞭解,所以沒有辦法真正替那片土地發聲。而我,那一刻,也站在澳門的土地上回望著大陸,心頭一顫,頓時覺得,有些不一樣,我好像可以理解她的選擇了。那片我熟悉的土地,陪伴我長大的地方,那些養育我的人,儘管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從心底真切的希望,她們能更好。

主講者陳曉蕾

大概也就是這樣一種愛,讓陳曉蕾會在分享中反復強調,記者的責任不僅在於替弱勢發聲,抨擊政府政策,而更要去理解病人和家屬,尊重他們的尊嚴和隱私,理解行業裡的每一個參與者,站在他們的角度,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關懷和照顧,站在他們的立場,幫助他們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和想法。更重要的是,作為記者,呈現出來的不應該是一個個特殊的案例和傳奇,還要有透過問題表象探究社會本質,反映社會需求的能力。

後來,分享會上還探討了關於媒體責任的堅守,道德底線的拿捏等問題,很讓人淚目的是,到那一刻才意識到,原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還有這麼一群人在堅持著要為不同人發聲,堅持著最初的期待,堅持著心裡堅信的道德原則。

不知不覺已到深夜,帶著滿腦子的新想法和盈滿心頭的暖意,走下老房子那條陡峭的樓梯,走在橘黃燈光下的深夜澳門,不斷回想起這一晚所聽見的,所看見的,每一幀都讓我相當回味。

生老病死,花開葉落,是生命輪回的常態。新生與萌芽代表喜悅和希望,帶著祝福和掌聲,迎著初升的太陽,是燦爛的;垂死和傷病象徵哀愁和結束,伴著淚水和歎息,背著落日的餘暉,是暗淡的。

「大人」所關注的「照顧者」人群對於社會而言,是一個新的概念,定会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們,聽見他們的聲音,給予他們更多的祝福和掌聲;而對於以「大人」為首的那些獨立媒體,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堅持,迎接他們的,必将是燦爛的未來,因為只有那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美好,也只有那樣,下一個闖入夢境的女孩,也能如我一般,滿足離開。

donation-ad

由陳曉蕾創辦的《大人》雜誌,是一本定位為照顧者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