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撼那通靈之物

063 城規博奕 戲游花間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47010

時間:2018年06月13日 8:08

《十三聲》 編舞:鄭宗龍 演出:雲門2(相片由文化局提供)

一開始,舞者們排成一排從舞台邊,整齊劃一地大步走出,站在舞台的最前方,然後俐落地轉身,步入惘惘的黑暗之中,好像踏進了記憶的疆界。在黑白切割分明的舞台之上,黑衣人或聚或散,一起有著忽慢忽快帶點神經質的身體節奏,同起同落,他們是偶然聚集的群眾,也像是夜色中流連各處,面目模糊的眾生。

他們有時一起發出利落有力的吼叫,身體大開大合,張狂的抬著手腳,同手同腳踏著奇怪步伐,帶著一股凌厲的架勢,威力驚人,但有時候又呈現佝僂拉扯,萎頓與不清晰的狀態。

《十三聲》 編舞:鄭宗龍 演出:雲門2(相片由文化局提供)

 

漸漸有一個人從人群中脫離出來,開始演變出另一套節奏和動作,如乩童通靈般的狂野,身披迷幻的螢光彩衣,向著虛空呼喊與尖叫,彷如一種突然的「出神」狀態,像企圖撕破世俗的繁華,燈光也隨之變得艷了,迷與靈,一直是動作的主線,一場又一場通靈與祭典主導著眾生。編舞鄭宗龍讓舞者去跟廟宇的祭祀者學請神降臨的唱咒,把民間民俗祭儀文化呈現舞台之上,舞者們的吟唱,像是一種溯源,畢竟舞蹈與各種祭儀有那麼古老而關切的相連,而舞蹈本身就具有一種「出神」的狀態,是「通靈」之物,舞者彼上彩衣,在黑暗中飄過來又飄過去,巨大的彩衣有時掩蓋了身體,使那看來就像是夜市中閃閃爍爍的霓虹燈,影像中那一尾魚巨大的穿梭於舞台上的人群之中,如夢如幻,是浮華盛世,也是城市深處的孤獨呢喃。

 

《十三聲》 編舞:鄭宗龍 演出:雲門2(相片由文化局提供)

 

作為今屆澳門藝術節閉幕演出的,來自台灣「雲門2」的精彩作品《十三聲》,展現的是台北在地生活形態,企圖重現童年記憶裡的艋舺(今台北萬華),那是編舞家鄭宗龍小時候生活的街頭,他跟著家人在那裡擺地攤賣拖鞋,記憶中來自底層的鮮活力量激發了他的創作。他把從母親口中聽來的一位可以一人分飾多角的街頭賣藝者「十三聲」,來為創作命名,舞者中隨時都有各種變異的可能,雖然他們都是穿著相似服裝的「集體」,但卻可能突然改變身體的形與神,進入某種「角色」之中,就像可以一人扮演多種角色、母親口中的十三聲。從頭到尾都牽引著神經脈動的,是林強的音樂,嗩吶與電子樂的搭配,呼應著作品中濃濃的民間風俗祭祀,世俗又前衛,為舞蹈提煉出不一樣的調性來,讓人驚喜連連。

 

《十三聲》中的「雲門2」,有著來自原生家庭般不可分割的氣派與質地,對形式與內容的使用與編排,對要呈現主體的思考,以至身體的使用:神秘的祭典與儀式化的動作,力量的極致呈現等,都在「雲門」經年建立起來的一套牢固的美學框架內。「雲門2」舞者膨湃張揚的身體力量,張馳有度的自我展現,都源自「雲門」的一脈相承,任何的內容都可以轉化成一種行雲流水的美,在觀賞當中,所領受到的身體美感,有時候會多於它想要呈現的主體,或想要引起我們對主體更多聯想與了解的可能,有時某種面向的複雜性又似乎被一種「精緻」華麗地掩蓋了、微弱了。藝術凝視生命走過的痕跡,而作品是一條通道,總必然指向某處,讓人舉目張望,期待下一個「雲門2」的作品讓我看到更多不同層次的生活圖像與聲音。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