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封閉的數據讓所有人都變成「小不幸」

在所謂高科技的年代,我們要得到資訊很方便,資源看似免費無限,虛擬平台是我們習慣依賴的溝通方法,世界隨時在身邊也是理所當然。過去,我們不懂所謂資訊是平的道理,盲從順勢活着活着,現在,我們卡在一塊世界邊緣的小島中,當我們在談論科技時,只是在一片孤島的中心上吶喊,社會再怎樣富裕,好像也跨不過主流價值真正要學習的那個全球共享的系統。

只要稍為想擁抱現代化的政府,都能興致勃勃說出推動無障礙相關的一切,要凸顯自己對人文的關懷,由手機應用程式到不知道要等幾年的口號式規劃,除了相關無障礙法規沒有落實下讓執行支離破碎外,更遑論其實我們都自私的在排擠身心殘障需要服務的人、狹隘地合謀定義他們的身份;而其實連我們自己對科技都充滿偏見,搞不清社會資源如何不透明,種種不合理讓事情的觀點自相矛盾。

當我們都聚焦在政府推出的無障礙應用程式,大眾討論官方說法漂亮但虛假,現實中視障人士根本無法使用手機,洋洋灑灑的理念躲在華麗包裝背後,冷氣房中的思考模式有多離地時;我們都忘記了(或突然醒覺),這個所謂的國際城市是多落後。

當我們都聚焦在政府推出的無障礙應用程式時⋯⋯我們都突然醒覺,這個所謂的國際城市是多落後。

當我們都聚焦在政府推出的無障礙應用程式時⋯⋯我們都突然醒覺,這個所謂的國際城市是多落後。

首先,我們這個自以為的小城性格,沒有提供反省的空間,沒有全民積極參與的概念,容易掉入主流所設的價值陷阱,我們自動合理化了這些無法改變的現狀,我們自己假設了科技讓資源或智識普及,但身體卻誠實地默默歧視不懂科技的人,忽略了科技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變得更好,在澳門,科技無助修補城市的缺口,反而是成為了讓階位提高的工具。

階級鴻溝在於資訊及數據不是全民共享的。要開放數據(open data),將數據變成公共,公共即是人人可得,不是某個人特有的專利,當擁有這個條件下,才能去談論無障礙科技,或一切的城市建設,不然,只會讓這條看不見的社會科技階級裂縫更大。很多先進國家早已建設了網上的資源共享整合平台,把政府數據共享,讓虛擬世界和真實對接。不論歐美的先進國家,還是鄰近城市如台北、首爾、東京或遲起步的香港等,早已經建立大小不同的資料開放平台及政策,所講的數據,是所有關係民生有用的資訊,無論大小如電表負載、天災人禍、道路挖掘、交通控制中心、停車場資訊、巴士即時資訊、肇事資訊、活動資訊及公告等等,都由統一平台自動更新發佈。所謂大數據,不是讓政權閉門造車,是城市間資料的交流,讓民眾更方便。

在沒有全民參與下,我從不相信政府可以做對的事,只有數據的開放下才勉強可以。只要開發者拿到政府的開放源數據後,才能做出開正由用家出發的應用,才能深入地針對民生問題去做適合的科技應用,不是只淪為數字遊戲,而是用創新去回報社會;除了市政設施外,總有政權未能或尚未觸及的,就應創造出一個好平台,交由市民自己去負責,但這個平台,必然也只有政權才能建立。理解所謂的科技,是我足不出戶,城市就在我的撑握之中,是現代社會真正的內涵。科技本應是讓人看到更多,由個體的感知變成群眾的視野,讓看不見的人配了新的眼晴,有缺憾的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是一個親切的安全網包圍大家。

從來不是無障礙的問題,也不是應用程式好不好用,也不是巴士報站系統根本不準確。而是我們共同生活同一座城市,跨過了一條街,所有的資訊彷彿變成另一個國度,全澳門的人一起所要承受的懲罰。

 

後記補充.資料開放不是「檔案」開放,不是給一般人「讀」的檔案格式,以台北為例,「依據資料性質的不同,而有不同格式,初期提供以開放檔案格式如CSV、XML及 JSON等格式為主,提供使用者下載應用」。當中也不會涉及到個人私隱,主要是公共資源的數據,除文中提及「道路挖掘、交通控制中心、停車場資訊、巴士即時資訊」等等外,還有很多有用的數據也是可靠科技提供幫助的,如空氣品質、寵物認養、即時雨量資訊、災害應變資訊平臺等,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資源,能給 App 開發者寫各種有用程式,讓科技融入生活。又,詳情可參考下表「各個城市開放數據」的網站就能略知一二。所以民間再怎麼努力,沒有政府公開的數據什麼都做不了,可惜的是澳門的步伐遠遠都跟不上。

參考資料.城市開放數據(open data)網站:
台北: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香港:資料一線通
東京:東京都オープンデータカタログサイトホームページ
首爾:열린데이터광장 메인
倫敦:Data.gov.uk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