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書節《長衫詞》】專訪區均祥——地水南音Х葡語小說

利申。絕非南音專家。對地水南音的認識只有關鍵字如「涼風有信」、「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均祥」等;支持推廣傳承,但實際到現場看演出屈指可數。原因,無他,只因不懂——除是「說猶如唱」,地水南音還是甚麼?除不斷重複的《客途秋恨》,它還有甚麼的可能性?

今次,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其中一個演出《長衫詞》則作出了一個新嘗試——在現代劇場加入廣東地水南音說唱元素。《長衫詞》改編自土生葡人女作家江道蓮小說《長衫》。廣東地水南音傳承人、演出的藝術總監區均祥師傅今次親自操刀,根據故事情節,創作出新的南音曲詞,更會擔任領導樂師;說唱演員則由其弟子何志峰、黎若嵐(Elisabela Larrea)擔任,一同訴說出一名女子的心情命運。

古老藝術 無限可能

南音的曲詞講究,如所有音樂,要講合韻、講平仄,亦有自己一套規矩。專訪區師傅,他坦言創作過程費了不少時間心力。「太古老的文章,唱出來太文雅,或在這新社會,(人們)對舊文章不太認識的,會不明白。若太通俗,又好像……太通俗,所謂『唔得靚』囉。」

不便劇透《長衫詞》,只好節錄古曲《客途秋恨》舉例。歌詞講述一個書生與一名歌姬的故事。唱詞通俗自是明顯,古詩用典亦是常見。例如「只見江楓漁火照住呢個愁人」明顯出自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江楓漁火對愁眠」;而通篇出現的典故,如「悲秋」(楚辭)、「宋玉」(戰國時期楚辭作家)」、「避秦男女入桃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等,都流露着中國古典文學的影子。而襯字的加插與運用、抑揚頓挫等既有講究,亦可由唱者即興發揮,塑造出不同的角色性格心情。事實上,即使同是《客途秋恨》,每個唱者的唱詞版本都會或有不同。如再說音樂,唱者對歌詞的理解,板面(音樂引子)的處理,樂器聲音的質感等等,都可為表達效果帶來莫大的差別。在傳統古老的形象下,南音是變化萬千的藝術形式。

跨界合作 拓闊想象

「這次《長衫詞》就是跟葡語結合,讓葡語的人都可領略到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可迎合各方各面,讓後世知道有這種藝術,將之保育、發揚,是很有意思的。」而聞說,只是聞說。今次一些歌詞,可能有李商隱的影子。

「近來聽古老南音,為何讓人覺得式微,因為現在社會漸漸有些後一代的人,好像趨向洋化了,覺得這些古老文章好像老土。所以我哋唔俾呢啲藝術式微,唔俾佢哋失傳,盡量融入。」事實上,區師傅一直有跟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嘗試合作。例如2014年的《詠舞南音》正是舞蹈與南音說唱的組合演出。2013年音樂節,區師傅亦跟葡萄牙Fado音樂的樂手一起 jam 歌。「嗰時文化局邀請我同西洋音樂結合,用我哋中樂的音樂與西洋結他嚟和奏,有種新鮮感。大家可以融會,一齊演出,有種感覺,好像拉開個範圍大了。」

但不會「為夾而夾」。區師傅坦言,跟其他表演形式合作,先要有足夠的資料搜集,亦需要合理。「對白、曲藝的文章,都要很細心去斟酌,以免做出嚟唔湯唔水,誤導咗下一代嘅人,『原來(南音)係咁㗎咋』,變咗搞壞咗個頭。」

廣東地水南音傳承人、演出的藝術總監區均祥師傅

演出臨近 望有好收成

「作為我的角度,作為這種藝術的一個傳承人,我梗係希望佢可以發展得好。」有人認為,遺產就是「冇新的內容」、「冇新的形式」。但作為表演藝術,南音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是一本本古舊的歌詞曲譜,也是藝術創作的形式之一,有着無限的生機可能。快演出了,區師傅坦言,希望有好收成。「效果呢……我本人都有個寄望,希望將來這種藝術可以逐漸提升,逐漸可以宣傳,做下去,留給後一輩的人。」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