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其網站介紹,澳門設計中心是本澳首個推動設計發展的綜合服務平台。由具30年歷史的澳門設計師協會於2012年起籌劃組成。其「五年發展計劃」於2014年獲文創基金項目補貼7百萬,2017年獲批9百萬,即兩次共獲批逾1600萬。
在不少人眼中看來,資金自是充裕。但澳門設計中心執行長馮文偉(Dirco)表示,第一期資助其實與他們的目標尚有距離。他坦言,如沒政府資助,中心難以維持開銷,但如要收支平衡,就要「在商言商」,對設計師的支持亦會減弱。
沒可能回本 做政府沒做的事
「第一次,頭兩年希望(資助)起碼有1100萬。」根據設計中心提供的計劃書,2014至2016年設計中心希望致力完善空間資源、透過服務及活動滙聚人才,提高外界對澳門設計的認識等,最終獲批7百萬,「但我們要按照計劃書做,不論佢俾咗幾多折頭你,你都要交十足十功課。」400萬的差額,於是靠私下籌措,他稱,現在外債尚未還清。「問不了銀行,我們付不起利息,只可問相熟的朋友。」
第二次申請文創基金,獲批900萬。Dirco表示,由於設計中心已經漸上軌道,只要營運,所以資金算是較上次充裕。「比我們預期好的是,開始有很多大企業或政府部門,需求較大型的設計服務,都會經過我們去找(設計師)。」過程中設計中心會收取行政費。其他收入則包括設計師租用工作室的租金,約為12蚊一呎。支出方面,整棟設計中心月租15萬,加上水電、八個全職的人工等開支,Dirco坦言,如欠缺政府資助,根本支撑不了開支。「每個月怎也沒可能搵到30萬收入返嚟。」
「回本?冇可能回本。」他笑道。
明明是商業機構,政府又說支持文創產業化,何以未能自負盈虧,要依靠政府資助生存?Dirco解釋,由澳門設計師協會籌劃組成的設計中心,其成立目的並非開一間大公司,「開設計中心是因為政府話全力支持。沒人搞,我們做了多年協會,有較全面網絡,那為何我們不做?初初做時,我們不是當成企業去做,後來文產基金出台,話你一定要是企業才能申請,所以我們的概念不是要開一間大公司來賺錢,而是政府說支持,那我們就做吧。」
「平台是在做政府沒做的事。如果是要收支平衡,我們的做法就不會這樣無償。」舉例指,現時由設計中心協調安排到外地駐場、交流的設計師,自費的部分並不大。「現在設計師相對不用付出太多,因為政府埋了單。如沒有了政府的角色,大家在商言商,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你要我繼續幫你做推廣,帶你出去做其他展覽,你就要俾返自己嘅錢。這樣我們就可以收支平衡。」
他認同,設計中心較像是政府與民間之間的橋樑,「文產基金亦這樣將我們定位,某程度上較似他們購買我們的服務。」
產業初起步 規模思維難突破
根據設計中心提供的2017年度計劃書,其主要客戶有多個社團,如澳門學聯、拍板視覺藝術等;亦有博企,如美高梅、銀河娛樂;政府部門包括民政總署,甚至台中市政府,亦有本地獨立藝術家。確是有收入,但不足以揮別政府資助。事實上,設計中心的「租戶」或客戶都現正或曾經申請文創基金資助。政府投放於扶持產業的資源亦不少,自2014年開始,文創基金每年批出的資助逾億。與此同時,坊間不少聲音質疑,政府投放如此之高,卻不見文創產業有多亮麗成績。Dirco認為,這或與大眾不了解何謂文創有關。「很多人以為造個杯,印漂亮的圖案,就是文創產業。」
「甚至政府也是。先不論是甚麼名稱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由無得有,要推動時,投入一定很多。先不說我們現在第三、四年,你看會展,MIF現在第22屆,MIF實際收益、簽約,能帶回給澳門的錢,跟支出成唔成正比?」
他表示,在內地,因為政策協助,較容易回本。「有些地方頭幾年不用付租,政府大把地。」而且市場大,「澳門市場計來計去就幾十萬人。」曾想過將設計師的作品帶回內地,但澳門的產品風格簡單,容易被侵權。內地大型網購平台「天貓」也曾與他們接洽,但沒能力滿足對方要求的數量。「要定期擺幾萬件。」即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去生產,「(澳門產品)都是手造的。交三千件都唔掂。」
另邊廂,政府雖說支持文創,但思維仍然非常傳統,例如指定要生產的產品,有時不免會限制了效益。「有些(產品)其實不好賣。」「當你不了解文創,你做政府工不了解市場,然後告訴我要做甚麼,大家就困在死胡同。明明現在沒人買杯了,『唔係喎,以前做開都係咁。不然做枝筆吧。』枝筆沒人要,現在誰會用?」
「會向他(政府)建議很多,到最後他還是選了傳統的產品。因為他們不敢突破,突破就要交報告。」Dirco坦言,有時政府部門也想要有特色的產品,但又會被「開標」程序限制,「意念才值錢,你拿着找的意念去開標,別人不用構思,當然算製造價就可以,但我們設計的,吃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