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青少年使用網絡不切實際 發展電競 政府不能後知後覺

「澳門論壇」探討發展電子競技及打機成癮的問題,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社工余詠恩表示,現時網絡發達,其實社會早已形成打機風氣,但據調查所知,本澳家長普遍不太認識網絡,通常會認為青少年使用網絡就是打機,這令子女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困難,更令青少年進一步沉迷網絡,現時本澳門不少青少年都有網絡成癮的問題。

教青局德育中心梁怡安則表示,禁止青少年使用網絡是不切實際的做法,應該引導青少年善用網絡,並教導他們要學會表達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家長亦要加強認識網絡,與青少年多做正面溝通。

電子競技運動產業協會理事梁家輝說,電競在澳門還是起步階段,雖然現時澳門都有舉辦電競賽事,但仍然缺乏很多軟件配套,例如現時澳門只有一人具有國際認可資格的裁判,教練師資、旁述等都相當缺乏,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才能發展起來。

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蘇嘉豪表示,不可以污名化打機活動以及只有年青人才會打機成癮。他說,發展電子競技是世界潮流,中港台都已經大力發展,電競更納入2022年亞運項目,「遲啲奧運有打機呢個項目都唔出奇。」他指出,全球的電競的經濟產值高達3億美元,澳門體育局應該正視世界潮流,不要再後知後覺,應該要多撥資源發展電競產業或電競事業。教育界和社福界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刻板印象地認為,打機就是躲在家裡的廢青宅男。「世界潮流告訴我們,全世界的廢青團結起來,可以有超過3億美元的經濟產值。善用興趣和潛能是年青人多元發展的重要精神。」

青洲坊會副理事長陳鳳則表示︰「有人話打機可以打出精彩人生,我想問,何來精彩人生?……電子競技退役後出黎做乜嘢?我問你除咗識得遊戲機比賽之外,仲識得乜嘢?」她認為,競技和打機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議題,「如果我哋引導得不好,沉迷打機就會成為精神的迷暈藥,係比吸煙危害健康更加嚴重,會對青少年的傷眼睛、傷智商、傷家庭和諧。因為打機,我哋啲大學生畢咗業都唔出去做嘢,屈係屋企打機,要父母養。」她說,打機成癮已不單止是年青人問題,現時由一歲多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都識得玩游戲機。

余詠恩回應稱,接觸過好多青少年都能在打機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衝,而且打機叻的學生,通常數理化等講究邏輯的科目成績較好。「青少年喜歡打機往往因為沒有其他興趣,我哋都想知道學校和家長有否發掘到青少年的內在潛質?」她說,好多青少年都有「打機夢」,但電競在澳門的個人發展前路不清,一般打到25歲退役之後的人生較難有好的發展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