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2017-03-31 荔枝碗出品 總有一艘喺附近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8786

時間:2017年04月1日 16:16

此船仿照50年代澳門常見的風帆漁船而建,種類為捕蝦船。

位於媽閣的海事工房,現正展出一艘嬌小的廣式三桅帆船。訂造及展出此船的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會長陳逸鋒,家中六代皆是漁民,到他這代,不出海了,但留在岸上從事的工作還是跟漁業相關——推廣漁民文化。他表示,該船由荔枝碗前廠主監工,於中山製造。之所以訂造,除是因為希望能在爺爺有生之年還原一艘他曾操作的船外,更是希望能藉此船向公眾展示漁民的生活智慧。

荔枝碗前廠主監工 望承傳漁民文化

說起當初設計及訂造的過程,陳逸鋒表示,與爺爺構思好船隻的大小與規格後,便需要找船廠造船。在八十年代,陳家亦曾在荔枝碗的船廠訂造漁船,但奈何在今日的澳門,造船業已經式微,結果在朋友介紹下,陳逸鋒找到現於中山設廠的荔枝碗義合船廠廠主黃先生。「但他們的師傅造開的模樣,跟我們的不同,於是我和爺爺再夾手夾腳做了一些船的雛形模型,帶上去船廠給師傅參考。」

然而,由於每個地方常用的船形不一,在訂造的過程,廠內的師傅與他們亦經過一輪溝通。「爺爺去到(船廠),單是看船的骨架就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款式,於是立即叫師傅再畫個圖。爺爺在旁邊給意見,說船骨要如何伸展,畫一次給師傅看。」

「我也很佩服爺爺看着骨架就知道船成形後會不對。」

船看似嬌小,但亦能下水。陳逸鋒設計時特地在船上加上座位及扶手,希望以後小船可載人揚帆出海。他表示,現時澳門並沒一艘可完整展現以往漁民歷史文化的帆船,「我們做了這實物出來,亦是有下一步的,就是繼續發掘澳門漁民歷史文化,亦希望這種文化可以後繼有人。以後有人識去造帆船有的帆,有人懂搖櫓,有人識去駛風帆船,這些才是文化傳承。」

羅立文讚靚    小船將來未明

船隻落成至今約半年,首站於澳門科技大學展出,既讓中小學生了解船的科學原理,亦讓公眾深思其背後文化。陳逸鋒表示,該展覽反應不俗,前後共有約四千人次參觀,結束後小船改到海事工房展出,不少退休船匠亦曾到訪,甚至帶上小朋友一同參觀。「有些師傅會說:這些部分我哋造過好多次喇……都是一些想當年的回憶。」

陳逸鋒笑道,其他參觀的觀眾包括一些在海事工房看畫展的人,例如運輸工務司司長。「前幾日碰見羅立文司長,他放假在這看展覽。」那聽了你介紹,他有甚麼反應﹖「佢話:啊!好靚呀。」

他表示,正計劃今年夏天於南西灣舉行「海洋文化節」,帶出澳門與海洋的關係。並在嘗試申請,讓小船屆時於南灣或西灣湖上航行。「船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這船主要訴說我爺爺幾代都是漁民,以及在這船生活過的一些歷史片段。人與船的關係都可以從船中展示出來。」

而小船與海事工房的合作期為六個月,現已過了一半,陳逸鋒表示,暫未知道下一個停泊點,現正思考及申請。

donation-ad

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會長陳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