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澳門號」回到荔枝碗 談駿業:望復興「船村」 傳承文化

046 以活化之名 新聞事件 紙本月刊 荔枝碗舊船廠發展及保育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7409

時間:2017年02月3日 10:10

「很奇怪,荔枝碗號稱華南或東南亞地區最具規模的造船廠,但已經沒有船。」面對眼前極待修繕的舊船廠,一直致力推廣本地造船文化的談駿業不免無奈,「我們不是要行業復興,但文化符號可以回來。這是我們的回憶,亦可推廣給別人聽,故事可以延續。」

「如果能把『澳門號』放回荔枝碗,當然最好。」他笑道,「飲住漢記咖啡,睇住艘船,這是一種享受,一種文化享受。」

現存於葡國的「澳門號」。(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

現存於葡國的「澳門號」。(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

官說:官民合作
民間:未見官方動作

2016年12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於立法會施政辯論中,手持一張木船的相片,向議員表示旅遊局正與一個有興趣發展的業界商量「海上遊」項目,又指推動海上觀光旅遊項目絕對不是「獨腳戲」,而是會政府搭台,民間演戲,一定會「官民合作」。

次日,有媒體轉載報道,於澳門荔枝碗「本土製造」、1998年代表澳門前往葡萄牙世博的木船「澳門號」於葡國日久失修,維修費每年約澳門幣250萬,東方基金會曾有意將船送回澳門,但澳門政府已拒絕接收。社文司司長譚俊榮後回應證實,拒收「澳門號」基於成本效益,指「澳門號」已無法使用,若接回船隻到澳門亦無地方安置,加上維修船隻的價值等同製造新的船隻,因此與團隊衡量後認為本澳不適宜接收。

近日旅遊局介紹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到「支持業界推出環繞澳門半島、氹仔與路環之間的海上觀光遊項目」。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曾表示,《規劃》產品是商業模式運作,細節未能透露,當局正逐步協調不同部門及商界,完善軟硬件。

計劃將於今年中推出,暫時未知道會否有「澳門號」,或會否與荔枝碗的老工匠合作建造澳門「海上遊」的木船,或荔枝碗於這條「環繞澳門半島、氹仔與路環之間的海上觀光遊項目」中的角色。

去年6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

去年6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

荔枝碗轉型 官方態度不明

而為談駿業而言,他最希望的則是荔枝碗可以從「工業」轉型,同時保留其「造船」與「村落」的特色,讓當中的意義可延續。為此,他近年除紀錄積極造船工藝及口述歷史外,亦跟藝文團體合作舉辦相關主題的演出及活動,同時設立展示室,讓有興趣的人士了解荔枝碗的故事。在談駿業心目中,這地方的可能性多樣,可以是文化劇場、文化展示、臨海休閒等,以各種方式推廣荔枝碗的過去,但這些想像都因政府的「按兵不動」而變成困局。

「以現時展示館的規模,只適合簡單展示,我們沒辦法深入講述造船業。因為當中還有很多角度的討論可以展開,例如當時的環境及造船過程?工匠可否駐場分享?礙於空間,我們都沒法進一步去做。展示館的空間需要擴大,希望可以擴展到一間船廠,甚至不只一間船廠。船廠與船廠之間、廠房的構件,都可以獨立展示。那空間可以告訴你很多,從行業歷史到澳門歷史都是。」

去年4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文化局長吳衛鳴曾表示,文化局重視船廠的保育工作,並不希望船廠區域進行大開發,亦不要成為賣手信的地方,而是希望能展示造船業的歷史,讓荔枝碗的居民亦可參與其中,相信工務局會綜合考慮各個部門的意見作出規劃。而至今,局長退休在即,暫時未知計劃進度如何。

去年6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

去年6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

被問到是否擔心11間船廠何去何從,談駿業坦言感到憂慮。「如拆掉重建,整個文化景觀會受到破壞,再重建又是如何?新的文化空間是好是壞我們未必會知道,將來的故事可能很好聽,但對於在這裏生活的人,他們過去的一段片段,一段歷史就沒有了。」他認為,荔枝碗的結構問題可透過修復解決,政府應盡量保留其文化景觀。「如我們覺得荔枝碗太大就拆掉重建,那有否考慮船廠本身過去有些歷史?它可能是全澳最後一艘船的船廠,你可以插一塊指示牌標示,但是否還是那回事?」

「很多傳統工業消失前,大家都希望它可延續,但政府覺得他們已不是生活的主流,可以忽略,可以用另外的東西取代。」

談駿業近年致力推廣澳門造船工藝文化 。

談駿業近年致力推廣澳門造船工藝文化 。

文化不是一人獨享

就如政府覺得現身處葡國的「澳門號」可以一隻新船取代一樣,有意見認為抽取樣本放入博物館,或以模型展示即可補償;對此,談駿業覺得新事物的文化沉澱遠遠比不上舊有的東西。「我們常說下一代要對自己本土的事要有認識,但如我們重建風格面貌都改變了,我們就講不了這故事給他們聽。有人說:『做返啲模型咪得囉,咪講到囉』,但有些事我們需要時間去沉澱,是它(樣本與模型)提取不了的,那是我們文化的情意結。這就是我們最需要的。」

「保留了一兩間,你說是否足夠,如對於我和很多朋友,肯定不夠。這是一個矛盾,要大家商量,但這從來沒有一個業界與政府之間的正面對話。」

但即便如此,談駿業仍不斷尋找路向,希望荔枝碗可轉型發展。「有一件事是我們必要堅守,就是我們這代的文化傳承。那怕可能最後只能保住一間船廠,我們也要做。將來怎發展是大家共同商討,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文化不是一個人獨享,要大家共同構思。」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