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拆,雀仔園街市?

2016-11-24 下一拆,雀仔園街市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5720

時間:2016年11月25日 12:12

下一拆,雀仔園街市

下一拆,雀仔園街市

 

人流稀疏仲要加至五層﹖攤販居民怒斥:浪費公帑!

特首崔世安11月11日落區到雀仔園「了解民情」。約十日後,特首胞兄、間選議員崔世昌即於首日行政法務領域施政辯論中,表示雀仔園街市人流稀疏,建議政府將現有一層高的街市大樓,改建成五層高的多用途街市。民署管委會主席戴祖義亦回應指,民署對雀仔園街市有重整規劃,究竟要多少層要與有關部門相討。不過一眾雀仔園攤販認為,街市改建亦無助增加人流,網上亦有不少聲音指街市建築具有特色,政府應予以保留。

特首胞兄「試水溫」消息一出,隨即引起不少網民熱烈討論。有網民質疑街市人流稀疏「點解仲要起多五層?」,批評說法自相矛盾。部分網民則指出,雀仔園街市使用率低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例如區內人口老化情況嚴重,物價亦較其他街市為高,居民大多到其他街市或超級市場買餸,認為要增加街市的使用人流,非單靠改建就可解決問題,改建工程亦會令人流進一步減少,影響附近商戶生意。另外亦有意見批評,政府將所有老建築拆清光,認為雀仔園街市有歷史價值,應予保留。

攤販:整返冷氣先再講!

攤販:整返冷氣先再講!

 

攤販:整返冷氣先再講!

而雀仔園街市的一眾「原居民」則對改建街市持保留態度。「政府話喺(雀仔園)街市整冷氣,整咗十幾年都未見有,點會望佢可以好快咁起到街市?」亦有攤販指,過往雀仔園街市十分興旺,「以前旺到連街市走廊都擺滿地攤,連出邊都有好多檔口。」,唯近年由於社區的人口老化,愈來愈少人到雀仔園街市買餸,昔日的光景已不復存在,又認為即使街市最終完成改建,亦可能是多年後的事,「自己都唔知仲喺唔喺度。」

有攤販亦指,近年街市內「有開檔」的攤檔愈來愈少,只剩下數個賣瓜菜、肉類及魚類的攤檔,認為這與居民較喜歡到超級市場買餸、街市環境較差、附近道路狹窄及附近缺乏停車位有關。即使改建工程有助改善街市的環境,但亦難提升街市人流,「就好似營地街市咁,好多攤檔都執咗笠,少人去街市買餸嘛!無車位點會吸引到人入嚟呢?」

有攤販亦指,近年街市內「有開檔」的攤檔愈來愈少

有攤販亦指,近年街市內「有開檔」的攤檔愈來愈少

 

有附近居民認同民署改建雀仔園街市的計劃,指街市經已殘破不堪,衛生環境較差。加上街市面積細小,難以滿足居民需求,有必要對街市作出優化,引入不同種類的攤檔,並建議仿效其他新式街市般設有活動室及熟食中心等設施。

但亦有居民不希望這座具有70多年歷史的雀仔園街市被清拆,指本澳的歷史建築經已「買少見少」,而雀仔園街市是附近街坊的共同回憶,亦是雀仔園的地標。一旦被拆,意味著雀仔園街坊的集體回憶就會消失。而另一名居民亦指,民署最近才完成雀仔園街市附近街道的美化工程,現在又提出要改建雀仔園街市,相關工程勢將破壞美化工程的成果,有浪費公帑之嫌,而工程亦會對周邊街區造成污染,影響附近商戶生意,期望當局能「三思而後行」。

 

促把雀仔園街市列受保護建築 陳樹榮:改建多此一舉

對於間選議員崔世昌提議將已有近百年歷史的雀仔園街市,改建成五層高多用途街市,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認為,現時的雀仔園街市有其歷史及建築美學價值,故不宜改建成新街市,並促當局盡快將此街市列入受保護文物建築,「不然官員就可隨意說,街市沒列入受保護名單,可以隨便拆。」

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

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

 

現時的雀仔園街市建於1939年,至今已有77年歷史。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表示,雀仔園街市還差23年便是百年公共建築,在澳門絕無僅有,同時雀仔園街市由本地著名華人建築師陳焜培設計,呈八角形,非常具有建築美學特色。「從紀念澳門本土建築名師及二十世紀有價值的建築物角度考慮,亦不應拆毀這街市。」

陳認為,雀仔園街市並沒必要改建成綜合新街市。「街市周圍的食店已有很多,如要文化體育設施,附近亦有體育館等。何必多此一舉﹖營地街市、下環街市改建變成新街市後,效果都不太好。」他又補充,「澳門要建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文物建築與文化遺產如不受保護,未能保留,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特色就會大打折扣。」

「街市周圍的食店已有很多。」

「街市周圍的食店已有很多。」

 

對於文物建築保護名單多年來改動不大,陳樹榮認為,文化局需抓緊時間,將未被列入文物保護的建築物盡快展開評定,並把雀仔園街市列入保護名單。「到時便有法可依。不然官員就可隨意說,街市沒列入受保護名單,可以隨便拆。」他又批評,官員及政府部門不能只從所謂「實用」考量,要同時有保護歷史文物的意識,並多聽社會各方意見。

「政府部門更有責任保護文物建築、文化遺產,因為權在你手,更要慎重處理。」

 

拆除雀仔園街市弊大於利 

近日,有議員提出拆除雀仔園街市,改以興建五層高的綜合式街市,以增加設施的容量。對此林翊捷(城規會委員)有以下的想法:

「雀仔園街市1939年興建 1940年揭幕,屬現代主義建築,採用當時歐洲流行的「形式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概念,因此整個建築幾乎沒有多餘的裝飾。另外,長條形的橫向窗戶及室內較少的柱,都體現出現代主義建築強調自然通風採光及有彈性的平面空間等特點。在當時的澳門而言,是前衛的設計。有文獻指出雀仔園街市與已拆卸的舊下環街市的設計者同是華人建築師陳焜培。雀仔園街市位於雀仔園整個社區的中心,70多年來見證該區的發展,街市的功能從未改變,建築與社區居民的緊密關係,一直延續大半個世紀至今。因此,若論到它的建築價值不容置疑,加上作為公共建築77年的歲月,雀仔園所承載的歷史、社區價值就更為突出。」

建築與社區居民的緊密關係,一直延續大半個世紀至今。

建築與社區居民的緊密關係,一直延續大半個世紀至今。

 

「若以該地段的規劃條件觀之,拆除雀仔園街市再加高,也未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現時雀仔園街市佔地面積約610平方公尺,土地大致呈八角形,約29.5公尺長、21公尺寬,四面臨街。雀仔園街市面臨的街道,柯高街、公局市前地和馬大臣街寬度都只有5.2公尺左右,這個街寬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由於街市建築的樓底一般較高,按照76度角退縮的規定,若緊貼現時的土地邊界興建,該地段建至第二層之後,第三層就要開始向後退縮,而每次退縮都會讓該樓層的樓地板面積減少,同時使建築物的結構變得複雜,再加上樓梯、升降機、通風系統等都要按社區設施的標準配置,因此增加樓層可能會令整個建築物的每層空間變得更侷促和實用性下降;第二,地段只有5.2公尺的街寬,一般而言,行車道的寬度為3.5公尺,那剩下的寬度並不足以佈置兩側各一公尺的行人道。換句話說,街市周邊的街道並不能夠作為一條同時讓行車和行人都安全通行的街道。現況上,經常有行車的也只有馬大臣街而已。因此,更大的建築量體,更多的設施,帶來更多的使用人流,引發更大的交通需求,將會進一步惡化雀仔園一帶的交通情況。」

「再加上就社區整體環境而言,雀仔園區的建築物低矮、密集,一如上文提及,街寬比較狹窄,在這種情況下,設置一個傳統街市在其中,通風、採光、人流疏散等因素變得非常重要。雀仔園街市是只有一層高,低於周邊的住宅建築,對整個區的通風採光都有利。這個小小的街市,於四角各設有一個出入口,更表達出設計者在當年已經考慮到周邊街道狹窄,將出入人流向四個方向分散的巧思。今日澳門的人口密度較當年更高,市民對生活的要求亦然,在城市規劃中對街市的考慮理應更加周詳才是。因此,大幅度增加雀仔園街市的建築量體,對社區實在弊大於利;拆除有歷史、有特色的建築,就更是全體澳門市民的損失。雀仔園街市是從70多年前直到今日,一直實實在在服務市民的一個場所,將建築保留下來,才是最適當的安排。」

donation-ad
「雀仔園所承載的歷史、社區價值就更為突出。」

「雀仔園所承載的歷史、社區價值就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