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都的美食文化

澳門準備申請「美食之都」的銜頭。BRAVO!此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創意城市」中的其中一項。據官方網站顯示,「美食之都」的英文是 Gastronomy,即食物文化的研究。當中不只是Food (食物)或Cuisine (烹飪),而是一地的文化如何透過食物去呈現。

那甚麼是美食文化﹖當中包括煮食的理論、技藝、科技,更少不了食物本身,既是藝術,亦是科學。每個地方的土壤氣候不一,所生產的食物亦因此有所差異,加上人類的智慧,每個地方的菜餚於是都與別不同,亦就是我們所謂的「地道」美食。

這不只是味道,不只是日本每日空運而來的魚生很新鮮,餐廳越開越多,雞有雞味,節日限定,或是五星酒店自助餐減價好抵食,而是屬於澳門獨有的美食故事,以及澳門的創意。

展場內模仿美式餐廳以往的格局

展場內模仿美式餐廳以往的格局

美國羅德島的美食文化博物館

美國羅德島的美食文化博物館

那澳門的美食文化是甚麼﹖飲食節目拍了二百多集,播了四五年(而且還不只有一個節目在播)。除了「口感豐富」、「味道鮮美」外,我們了解了澳門多少飲食文化﹖

曾經,我們有過多間茶莊、酒廠、中式餅店;我們有過路邊小攤,有過麥芽糖伯伯;本地土生葡人的節日點心別具特色,青蟹曾是澳門的知名手信,我們有米芝蓮餐廳,我們的老店無人繼承……裏面每個都代表着一個時代故事,是澳門生活的一部分,但除了將之包裝成吃喝玩樂外,官方又可曾否認真看待過當中的意義﹖以「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為任務的澳門博物館,除了在十年如一日的常設展中簡略地介紹了「土生葡菜」外,過去又曾多少次展現過本地的飲食文化發展﹖

傳播學有所謂「媒介即是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的說法,意思是傳遞訊息的媒介將影響觀眾對訊息的理解與態度。餐飲業的故事,是否能登上博物館的文化殿堂﹖這當中正傳遞着一個官方的態度。

舊式的美國餐車亦有不少點菜術語。有點像港澳的茶餐廳。

舊式的美國餐車亦有不少點菜術語。有點像港澳的茶餐廳。

美國舊式流動熱狗車

美國舊式流動熱狗車

館內亦展出有關餐廳的舊報道

館內亦展出有關餐廳的舊報道

事實上,在外國就有不少以美食為主題的博物館。例如美國羅德島的 Culinary Arts Museum (烹飪藝術博物館)內就陳列出羅德島的流動餐車如何隨工業革命、世界大戰等歷史事件演變,其興起與美國的社會如何改變有關。而博物館亦收藏了不少餐廳的舊廣告、食譜、菜單、相片、包裝,甚至是廚房用具、菜譜及食物的包裝等,讓觀眾可從多角度了解食物文化的演變。

但我們並未把澳門的美食上升到社會及文化的層次,去深入挖掘、研究,將之變成我們城市的身份內涵,而是一直只讓它從我們的生活中丟淡、流失。當我們失卻自己的根基,對自己的文化特色懵然不知,一個地方的所謂「創意」都會毫無個性,都只是參考外地的拙劣模仿。

究竟澳門的食物文化是甚麼﹖是老店﹖還是小攤﹖是手信店﹖連鎖集團﹖抑或土生葡菜﹖茶樓﹖還是咖啡室﹖這不只是一次申請的程序,而是對澳門文化的深層梳理。聯合國以「美食文化」作為「創意城市」的一個角度,暗示出發展應不忘文化;發展,該從一地的根本開始,展現獨特性格,一方特色,才是真正的創意,真正的與別不同。

旅遊局現在開始思索,很好。這次申請的結果,我期待着。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