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博物館的靈魂】藝博館曾經的黃金歲月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29585

時間:2016年04月23日 19:19

IMG_8811

《市政廳前的親吻》法國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攝於1950年

《市政廳前的親吻》法國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攝於1950年

 

「你最喜歡的本地博物館是哪一個?」

「藝博館,不過是很多年前那個……」的確,藝文朋友提醒了我還會興沖沖直奔博物館的記憶,「印象法國」、「藍色幻想」等法國文化年系列的特展連我這個門外漢也被深深吸引著。那是早在2004、05年的事,到歐洲遊歷還不是一般人能夠輕鬆負擔的年代。

巴黎戀人的永恆定格,《市政廳前之吻》固然動人,但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的鏡頭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巴黎,沒有色彩卻引人入勝,捕捉的街角和人物的細膩互動,每一張黑白照都可以令人駐足欣賞良久;明艷奪目的蔚藍海岸藝術廣告海報展又是另一種歡快的節奏,就像是一趟穿越時光的夢幻之旅,尼斯狂歡節、多采多姿的文化活動,時尚的冬季運動,陽光海灘中曼妙的女郎,百多年前名家筆下的地中海風情目不暇給,好想立刻坐上到法南的火車;更不得了的是,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雕塑、畢加索的陶瓷作品和「鬥牛士」系列版畫、超現實主義大師米羅充滿童趣的石印版畫插圖,這些特展當年在香港亦受到注目。到許多年後,有機會到巴黎和巴塞羅那的美術館朝聖,但那種在澳門初見的驚艷仍然強烈。

《藍色幻想──米羅》、《蔚藍海岸──法國藍部風情海報》部分展品 (圖片:藝博館網站)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2005043001011 2005043002014

5.1.2

文化盛事不再

「那時很多香港朋友都會特意坐船過來看,就為了一個展覽。當年政府的資源肯定不比現在多,但你會看到策展人的用心和熱誠。有很多名家重要的作品,而且是不同時期、不同種類和面向。現在是越來越差,看不到一個展館隨著時間不斷累積和進步。」故宮系列珍藏展每年還是繼續辦,名畫偶然也有,岳敏君的「偶像製造」也曾牽起小高潮,但那種文化盛事的迴響在澳門已不復再。

行外看熱鬧,行內看門道,這位藝博館常客繼續分析:「前年與羅浮宮合作的名畫展只有十多幅作品,相較以往的展品規模,這樣也可以當是一個大展?」另一個例子是2014年的《龐比度藝術遊樂園》,展出的三組互動遊戲組件,同樣是名氣很大,但實際落差更大,「在法國龐比度當代藝術館,那些是設在兒童區的遊戲組件。搬來澳門做特展,讓小朋友可以動手體驗、組合一些組件是可以的,但只能說是藝術教育入門的認識區,大人也不會有興趣。如果說是兒童展,那些都是預製件,局限了小朋友的創意。」展品同質性高、國際視野減退、水平下降,主題欠驚喜和吸引力,都是藝博館質素每況愈下的原因。

1501070749ade2fda1ef1c4439

《龐比度藝術遊樂園》特展 (網絡圖片)

 
IMG_8810

剪綵過後死氣沉沉

如何才令展館的人流重新活起來?另一位有策展經驗的藝術工作者說,除了展品質素、宣傳到位,舉辦延續性的活動是關鍵,而非隆重地剪完綵就算。例如專門展出外地藝術作品的塔石藝文館,以往也會辦相關主題的活動或工作坊,但近年已很少見。她認為藝文館的展品本身質素不錯,但多側重平面作品,少有錄像、裝置藝術等,這已不符合當代藝術的發展潮流。

都說澳門展覽場地少,她認為這跟主管部門的操作有關,往往官方辦的展覽,展期長達兩個月,但民辦的連佈展大多只得一星期。在她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展覽風氣差,展覽不是太少而是太泛濫,重量不重質,只著重開幕靠自己人來捧場,「很多時為搞而搞,說出來好像辦了很多活動,好多人參加,但其實水平沒有提升,不懂用品質、層次來展示不同的藝術感覺。」

 
 2015-04-16_06-39-48

電影館的尷尬

新開幕的戀愛電影館,定位上又陷入一種無可避免的尷尬。「它的營運模式是借場播放本土製作或一些獨立電影,問題是澳門本身有多少團體在做這一塊,每年產量有多少?拍電影的人少,藝術類的更是小眾中的小眾。一些網上短片或微電影質素參差是一個問題,但始終是跨不過這門檻。如果像台北『光點』一樣外購藝文或獨立電影播放,買版權的成本要幾多?澳門的觀眾量又能否支持到?這或許也不是一個政府部門適合做的事。到最後要播的播了又播,後來變得冷冷清清。」

外地的藝文空間大多由民間承辦,她贊成公開招募發展計劃,再給予三年試營運,檢驗效果再決定能否續期。文化部門的角色應是釋放資源、甄選有潛質的項目和監督,雖然不少理論上可行的方法在澳門很容易走樣,但要注入民間活力,開放競爭始終是更可取的途徑,「係得先會俾你!不是看經驗、團體成立了二、三十年,但要看部門是否夠膽做決定,否則又會變成分豬肉,其他社會不會這樣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