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公民力量上周日組織市民到叠石塘山實地了解山上的植被和生態價值。

澳門地小人多,在30.4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著60多萬的人口,人與人之間有著眾多複雜關係,即使擦肩而過的路人你也總能找到和自己的一絲牽連或半點交集。然而,對同樣居住在我城的另一種“朋友",很多人卻認識不多,甚至不曾注意過他們的存在,牠們就是住在我城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朋友,在路邊行道樹上、廣場公園花草之中、池塘濕地及水庫之內隱居著,牠們當中不少比我們人類更早來到這片土地之上,與我們共同沐浴這土地上的陽光、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依賴這土地作為自己的家。而其中近八成的種類自然朋友棲息在路環,那裡一直被稱為澳門城市的市肺,澳門人的後花園,更是近千多種動植物幸存的避難所。

然而,路環,這個一直以來與世無爭(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居住,但是直至一百年前這裡仍只是小村落之島嶼)。數百年來縱使經常受海盜侵佔,島上的“綠色自然資源"仍能保存下來,但是今天或許敵不過現代化都市發展及人們無盡貪婪的心。路環的自然朋友正悄悄消失於我們城市之中。想起二、三十年前筆者在黑沙海灘上踏浪,沙灘上有螃蟹、寄居蟹、沙蟲及各種顏色形狀的貝殼,相對今天,黑沙海灘拾到的只有水樽、膠袋、煙蒂,甚至旅客遊人留下的各式“紀念品",其海灘上動物朋友消失了,就連黑沙海灘的黑沙早已流失;然而更可怕是,這樣無聲的別離正漸漸由海灘擴展到山林、濕地、甚至整個澳門,有人不知不覺,有人不聞不問。

公民力量會長林玉鳳認為政府應就超高樓項目召開公聽會。

究竟大自然中動植物朋友的生死與我們有何關係?在九十年代全球舞台上出現一個新的名詞“生物多樣性",指「各階層生物的種類變化,從基因到物種的數量,包括棲息地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人類開始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用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生產力,以及用來應對環境轉變的壓力。也就是說,生物的種類數量越多,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網越大,同時令到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基礎越穩固。

今天全球的人類便是安躺在這一張生物多樣性網床之上,一種動植物消失能引發四至八種相關動植物生存受威脅,就像漣漪效應一樣,當網床下的繩網日漸稀疏,再承受不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壓力時,一切就會崩塌,我們將會狠狠地從生態高位上掉下來並跌得慘痛。因此自90年代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便致力推動世界各國開展政策措施去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豐度;中國就是眾多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而澳門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更有義務去守護棲息在澳門生態系統,路環就是澳門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小小的一片土地棲息著近兩千多種動植物,牠們的存在不只是我們的福氣,更是下一代的未來。

IMG_0307

但今天看到路環山體被不斷失去其翠綠,一方面是都市化發展造成人口、交通及工程上的衝擊,不少山坡被夷平罷放雜物,大型工程車晝夜不停地往來,所揚起的粉塵惡化了郊外的空氣,縱使植物具有淨化空氣的作用亦難敵現今科技“高效率"的污染,另一方面路環生態系統內部亦由入侵物種肆虐而變得脆弱不堪,漫山遍野的薇甘菊及螃蜞菊為路環添上一層“虛浮"的綠,這些自南美洲的植物從八十年代開始進入港澳,透過強勁的生長速度及適應力雄霸郊野,阻礙了其他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機會,降低了生物多樣性的豐度,加上政府亦未有積極應對(利用人手方式阻止牠們擴散是最佳方法),或許以為“無為而治"就是保育山林的方式,卻忘記了這片小小淨土早已失去生態平衡的能力,急需人類科學合理的復育及管理。

另外,滿佈垃圾的山林再加上日益嚴重的光污染,近期更有地產財團在政府環評建議下打算在路環挖山建高樓,外憂內患把我們原本苟延殘存的自然界朋友逼上絕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待路環最後一片綠地消失,澳門人不久也會從生態網床上掉下來,然後哀悼路環、哀悼自己、哀悼我們的下一代。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