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本書的誕生──我們怎麼閱讀繪本的出版細節》

《足跡》劇團莫兆忠(左)及《SomethingMoon》設計思崎井

《足跡》劇團莫兆忠(左)及《SomethingMoon》設計思崎井

一套明信片丶一張地圖丶一本小繪本丶一頁立體書,《石頭雨.海之歌》匯集了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是一本別具心思的書,目前出版了三百本。上周六(2月20日)井井三一兒童繪本書屋請來了該書的策劃和文本作者莫兆忠和設計師鄭志偉來進行對談,與讀者們分享這本書的各種出版細節。

阿忠先講了書的緣起。他所屬的藝團「足跡」已進行了數年有關海洋議題的創作,曾結合幾個填海故事,包括澳門的填海,和中國傳統故事精衛填海等,創作了一齣兒童劇──《石頭雨.海之歌》,受到大人小孩的歡迎。於是有朋友建議出版劇本集,但阿忠覺得兒童劇應由兒童來讀,便萌發了出繪本的念頭。而《石頭雨.海之歌》裡也包含了幾個獨立故事,構思遂引向邀請多位藝術家,用不同形式共同創作一本書,於是有了這本獨特的書。

一個盒子內,有一張由插畫家梁倩瑜所畫的結合拼貼、充滿澳門歷史和個人記憶細節的地圖;由鄭冬拍攝,劇中主角牛牛在澳門不同角落取景,八張有圖有劇本台詞的劇情明信片;台灣繪本畫家蕃茄創作的小繪本《那一場大雨》則講了澳門填海的故事;還有由香港劉銘鏗先生所設計的《落大雨,水浸街》立體書頁,那一打開就立起來的幾棟建築物可全都是人手安裝上去的!

阿忠說此次創作從構思開始,歷經半年多時間,而靈感來源於一位台灣朋友──台灣花蓮凱風卡瑪繪本書店的創辦人陳培瑜。在書店關門後,她開了另一家公司專門進行數位出版,將台灣的繪本推薦到國外,在前年,她用了一年的時間打造了一本結合木工、版畫、穿線等手作技藝,講究每個出版細節的繪本《小朱鸝》。這讓阿忠有了打造一本澳門本地製作的手工書的勇氣,而要集合不同藝術家的創作,自然少不了設計師的幫忙。

《石頭雨.海之歌》概念繪本

《石頭雨.海之歌》概念繪本

設計師鄭志偉常參與社會議題性質強的設計工作,也為不少澳門獨立出版的書籍進行設計。他與足跡在《慢走.澳門》一書的出版中結緣。此次他要將四位藝術家的作品集結起來,角色似指揮家。根據每個藝術家的作品特色,選用不同的紙質來配合,而選擇也受著資金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選擇最適合的物料,是最使設計師費盡心思的。此次鄭志偉為盒子選擇了未經加工的原色灰紙版,讓盒子看起來有石頭的感覺;地圖則用了再造紙,給了作品純樸的質感;繪本採用了普通書紙,明信片則用牛皮紙;立體書是需以手工加工的,為控制成本,只用一張紙摺起來。為了這個作品,與印刷廠反覆溝通,才做到滿意的效果。而盒子原本想用抽象的設計,考慮到配合繪本的風格,改為畫上具體的元素,雨點丶石頭丶建築物等……設計師連盒內也不放過,黑色的底色上,有一大塊雨雲,很多美麗的小細節,使人充滿驚喜。

澳門的本地出版,目前仍以具大量資源的官方出版物為主。獨立出版很困難,一般資助極少,可能連印刷費也不夠支付,不要說是集多位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因此像這本匯集多人心血的《石頭雨.海之歌》繪本集,十分罕見,實屬難得,而本地的繪本出版又更是少之又少。說了這麼多,還是衷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