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工務部門一直被視為肥缺,有「油水」的衙門。批地、批則、批工程,無不涉及商界龐大利益。一個行政酌情權值幾多錢?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並不為過,只要看歐案就知道。目前工務局屬下有八廳十二處,從規劃、建築、土地、工程都一手包辦,大權在握。在可見的未來,運輸工務範疇有七個百人以下的局級部門將合併重組,工務局將成為權力更集中的重量級部門。
權力集中 一個部門易買通
早前社會有建議將城規和土地管理職能分拆,獨立成局,當局表明暫未有這意向。直選議員吳國昌認為,部門權力過度集中,最大害處是買通一個部門就可以。拆局後理論上可以增強權力制衡,互相監督,但若城規會依然是一個官方委任的諮詢組織,性質不變,新部門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卡住小圈子的利益,將是一大疑問。「說到底是政制問題,如何擔保新人上場一定做得公正?如果特首是民選產生,下屬處事不公,他便要背鑊。但在小圈子選舉底下,如果放一個很公正的人做城規就會阻頭阻勢,下一屆想小圈子賣帳都好辛苦。」
從技術角度,專業界別大多認同「拆局」利多於弊。來自「我城規劃合作社」的城規會委員林翊捷指出,現時土地管理、測量、規劃、入則、批則、收則、工程監督都由工務局負責,八廳十二處在政府架構內已是巨型部門,未來再將其他部門併入,一方面部門職能負荷太重,架構更臃腫、權力更大,也容易導致權力失衡,滋生貪腐,類似事件在澳門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精兵簡政 也重專業分工
政府換屆後銳意落實行政改革,林翊捷認為,精兵簡政、架構重整不光是為減少部門數量,更要理順分工。在新《土地法》和《城規會》生效後,批地和城規的程序相對以往透明。但建築批則、驗收等環節,外界難以監察。若將負責測量的地籍局、工務局屬下的土地管理廳、城規廳合併獨立成局,將土地開發的上、下游工序分割開,部門各司其職,相信會令分工更平衡和合理。事實上,工務局橫跨多個專業領域,也難要求部門領導周身刀張張利,對屬下所有工作都一清二楚。
未來都市更新項目若真的上馬,說的不是單純拆一幢建一幢,大面積重建可能需要對路網、土地用途重新規劃,提高土地效益,規劃部門的工作將越來越繁重。
規劃建設分家 利大於弊
同樣贊成「拆局」的城規會委員胡祖杰認為,中港台都有類似做法,目前城規和建設由工務局統管,確有其弊處。「同一個老細,如果部門認為這規劃項目行不通,方案未出過街已經胎死腹中。如果由獨立部門負責,一個專職規劃,一個專管建設,雖然要跨部門,但至少有機會曝光,公眾有機會討論。若有官員不作為,民間也可以施壓,這項目為何做不來?部門唔可以再企係度,甚麼也不做。」
最快下個月,新城規劃下一輪諮詢就要出台,未來五年還要陸續制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胡祖杰說,規劃是要看十年、二十年的事,有總規後每五年還要做一次中期檢討,工作量相當龐大,有需要設城規局專責技術和民意諮詢工作。「以前好多問題部門收收埋埋,未出街已經修改曬,效果卻不理想。以石排灣公屋群為例,市民要屋有屋,但交通和公共設施卻未到位。土地分區功能,這裡會建甚麼、社區設施是否足夠,這一些市民都有權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