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活化:活了廠商 苦了租戶

為遏樓市炒風,政府在二零一零年推出「劉十招」,其中「工廈活化」改建住宅計劃當時已惹來批評,指受惠的可能只有少數業權集中的工廈業主,有利益輸送之嫌。結果「劉十招」非但沒有令樓降溫,「工廈活化」的影響近年更是逐步浮現。在地舖租金瘋狂飇升的加乘作用底下,工廈租金短短幾年三級跳,失去了這個最後的避風港,反而將原來棲身其中的傳統產業迫上絕路。

記者親眼見過的一例,有經營多年的手作坊式製衣廠被迫遷,業主要求二十日內必須搬走,完全無情講。人可以走,但機器和大量原材料呢?兩位人到中年的阿姨大半生以此維生,想到前景便欲哭無淚,類似的個案近年數不勝數。澳門真的沒有工業用地嗎?當然有,但不是「點石成金」變成一幢幢豪宅,就像青洲跨工區般,不少地皮或廠房長期荒廢擱在一旁,年復一年,成為當下其中一個最大諷刺。本報曾去函相關部門,查詢那些多年不發展的地皮及全幢空無一人的廠房會如何處置?承批人要承擔甚麼責任?至截稿前暫時未有回覆。

當工廈變得有價有市,甚至變成炒賣工具,這些最能體現產業多元的中小企被貴租迫到退無可退時,「工廈活化」這條路還應該走下去嗎?

二零一一年實施「工廈活化計劃」,原意是希望透過拆卸舊工廈,改建成以中小型單位為主的私人樓,增加新盤供應。一如外界預期,有條件重建的工廈寥寥可數。事實也證明,樓價升跌,多一兩幢住宅已是無關痛癢。直選議員何潤生指出,政府推出工廈活化計劃前,工廈平均每平方米的售價12,000元,但去年每平方米售價已達54,250元,足足升了三倍多,意味著工廈單位市場變得活躍,令租金大幅飊升。工廈業主單靠出售或出租單位,已能獲取鉅利,毋須靠重建才能賺到利潤

何潤生認為「活化工廈」應儘快調整方向。

何潤生認為「活化工廈」應儘快調整方向。

其次,四年來只有五個項目申請了街線圖,成功改建的工廈只有三個計劃明顯達不到成效。何潤生表示,重建計劃卡死在百分百業權的法律要求上,大部分工廈的業權相當分散,只有少數單一業權的工廈下才有條件重建重建後的單位供應量無可能滿足需求,對樓市調節作用微乎其微。

活化工廈沒有達到原先目標,反而令工廈供應更緊張,刺激租金不斷攀升。何潤生認為,政府應儘快調整「工廈活化」計劃的方向,建議仿效香港、內地的活化工廈政策,修法改變工廈用途,例如有附帶條件批准一些樓齡較的工廈改建成文創、社服、中小企基地,在合理租金下提供更多單位予團體及中小企使用。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早前曾表示,會研究由政府購置工廈單位,扶助社企發展,但能否跨過法律層面的門檻,仍然是未知數。何潤生認為政府的建議可行,亦可推廣至文創、社服團體及中小企,短期政府可考慮釋放公屋群內的社會服務設施,租予社服團體使用,緩解現時的困境。

訂閱每月紙本
「工廈活化」計劃令廠房供應更緊缺,過去幾年租金三級跳。

「工廈活化」計劃令廠房供應更緊缺,過去幾年租金三級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