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看澳門電影拍攝的困境

本地製作電影《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早前分別在本地兩家戲院前後上映了差不多三個星期,如果跟主流商業電影比較的話,《堂口3》的上畫映期已超出不少荷里活和港產片在澳門上畫的時間了,那都是多得很多澳門本地觀眾對本土製作的支持,不管好看與否都抱着撐本土電影的心買票捧場,致使兩大戲院多次延長映期,這絕對是善良的澳門觀眾對本土電影支持的功勞,觀眾看後有些大讚特讚,有些則感到失望。

製作費只花180

的確《堂口3》有不少地方是做得不夠好的,至於關於這部片的影評,有說好的,也有大力但卻善意的批評,但好像,或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還沒有一篇影評有提及到這部電影的製作費和宣傳費加起來只用了不到200萬澳門幣。如果扣除了20萬宣傳費,前期籌備、拍攝、後期剪接、調色、後期錄音、配樂、聲效和混音等加起來的製作費也只用了180萬。只有這少少的製作成本,《堂口3》整體來說已算是不俗了。

但是否說製作費越多,影片就一定越好,製作費越少,影片就一定很爛嗎?當然不是。就如上世紀1997年陳果拍的《香港製造》只用了50多萬港幣,當時還不是4K數碼年代,拍電影必定要用菲林(底片),雖則當時用的菲林是陳果之前在其他電影做副導演時把用剩的菲林儲下來的,但後期沖片也得花不少錢,在這緊絀資金底下,也能拍出一部大獲好評的電影(當然這也跟當時香港人對97回歸的憂慮心情有關)。另外近年由移民台灣十多年的緬甸導演趙德胤執導的《冰毒》,製作費更只是用了100萬台幣(即約澳門幣25萬),卻在全球多個知名大影展,包括柏林影展參展,更獲愛丁堡電影節最佳電影、瑞典愛與和平影展最佳導演和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三大獎項。這或可以說明,某些電影製作元素不一定跟錢多錢少有關,但這些元素對影片是否好看卻起着很大關連,那就是:劇本是否紮實、導演是否擁有能好好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當然,製作資金越多,便越好辦事,這是必然的。

《見光》拍攝現場

《見光》拍攝現場

《見光》拍攝現場

《見光》拍攝現場

《見光》劇照

《見光》劇照

堂口故事3的劇本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裡的三個故事,劇本最紮實、故事說得最好的,要算是由周鉅宏執導的《見光》。男主角得知已分手的女友中了六合彩頭獎,為了這張六合彩,男主角跟已分手的女友復合,而最後,男主角也因這張六合彩而命喪女友父親刀下,之後女友父親找他的舅仔幫忙把男主角屍體埋掉,在運送途中,雖則屍身陳卧在客貨van後座,但在前排駕車的舅仔和旁邊的女友父親,卻在爭拗怎樣瓜分那張六合彩。影片把人性的貪婪表達得一針見血,第一場在車上男主角向前女友要求復合的那場戲的對白和張力也十分出色,然而這次《堂口3》是以懸疑作主調,《見光》則似乎欠缺了懸疑味。若說充滿懸疑味及故事夠好玩的,要算是第三個故事,由陳建德執導的《熊媽媽的咆哮》。但可惜這故事本身較複雜,根本不可能在短短3040分鐘內說完,《熊媽媽》的故事其實要用90分鐘的標準長片的長度來演繹,才能把整個故事說得通透,聽說導演最初剪出來的版本有80分鐘長,但因《堂口故事》一向以來都是以幾個短篇故事組合而成為一部長片,故此80分鐘的故事便要縮短成3040分鐘,出來的感覺,便會覺得故事節奏過於急了。至於第一個故事由António Faria 執導的《Ina》,鏡頭及影像雖然不錯,但劇本則有點單薄。

那麼如果《堂口3》的導演用影像說故事方面的能力夠強、劇本也弄得夠紮實的話,是否就一定可以把電影拍得好呢?當然不是啦,因為電影是群體工作,且也要配合很多外在因素,這兩方面在澳門經常都很容易碰壁,我覺得,在澳門拍電影比在其他地方遇到的困難更多。

演員及幕後人員的短缺

先說演員。澳門其實有很多演員,有不少的演技還不錯,然而他們絕大部份都不是全職演員,他們白天有一份跟演戲毫無關係的工作,有的在政府部門上班,有的在學校教書,有的在銀行工作,有的在博企返工,為了遷就演員的日常上班時間,很多時拍攝時間都只能安排在週末和週日,於是,一部需要拍十五至二十天的電影便要把拍攝期拖長到兩至三個月。最大問題是,拖這麼長時間斷斷續續地拍,演員的狀態和角色投入未必這麼容易連貫,週末週日拍完戲,自己的狀態已完全進入角色世界了,但第二天卻要回到公司,把戲中凶狠殺人犯的角色拋開,回到現實世界向公司的客戶展現笑容。澳門雖有全職演員,但數量真的少得可憐,也由於只接本地劇場、電影、廣告宣傳片的工作根本不可能維生,於是全職演員們便要兼任part-time老師在演藝學院或其他教學中心教學生演戲,又或有時要過海去香港接job,要排他們的拍片檔期其實也不容易。此外,澳門每年究竟有多少部電影成功開拍,可以讓本地演員磨練演技呢?香港演員黃秋生的演技為甚麼可以這麼爐火純青,因為他從影以來有很多拍片機會,變態佬、黑幫老大、警察、慈祥的神父他也有演過,大導演的好片和王晶式的爛片他也有演過,因為香港有很多演電影和電視劇的機會,但澳門演員呢?拍完《堂口3》之後,他們要到何時才再有機會演電影呢?就算有,拍攝時間是否又可以配合到他們的時間呢?他們白天要上班啊,就算他們請假或申請年假來拍戲,但真的這麼容易嗎?

演員之外,找幕後機燈組、收音、美術等等的工作人員也不容易,雖然澳門現時也越來越多自由身幕後工作人員,但真正稱得上很專業的,還是只得少數。再者,跟演員磨練演技機會同一道理,澳門每年究竟有多少部電影成功開拍,可以讓本地電影幕後工作人員磨練技術和加強經驗呢?

《熊媽媽的咆哮》劇照

《熊媽媽的咆哮》劇照

澳廣視其實可以幫忙

其實我們的澳廣視大可以製造機會讓本地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磨練技術,如果澳廣視高層可仿效鄰埠的香港電台或台灣的公視,每年推出一定數量的電視單元劇外判計劃,那麼本地的演員和電影工作者除了可增加演戲和製作經驗外,也因為演戲工作機會多了,本地很多演員或可考慮辭掉白天的工作,全職以演戲維生,全心投入演藝事業。在這方面,未知澳廣視高層會否考慮?

找資金的困難

此外還有資金問題。當然這其實不單是澳門有這問題,香港和台灣找資金拍片其實也不容易,但起碼他們有不少電影投資公司,找資金的渠道會比澳門多。有些人或會覺得,澳門現在這麼有錢,找資金應該不難吧,沒錯澳門有不少大型博彩企業,二、三百萬投資拍一部電影,對他們來說完全沒問題,但問題是,站在生意角度,他們為甚麼要投資給你拍電影,你是知名大導演嗎?你拍的電影,有沒有票房?有沒有明星坐鎮呢?當然你可以嘗試找香港明星來演,但肯定超出二、三百萬這個數目了。如果他們要投資拍電影,為甚麼不投資由香港資深導演執導、有星光熠熠的明星坐鎮的香港電影?除非你或你的監製跟博企高層很熟吧。我曾經也嘗試向某兩家博企找資金,最後當然是被拒絕了。其實不只我,聽說有不少本地導演也曾試過遞計劃書給他們,結果也一一被拒了。當然,近年文化局推出的「電影長片支援計劃」應該會有一定幫助,若成功申請,便可獲總預算費用(製作費加宣傳費)的七成資助,而資助額上限為150萬澳門幣,也就是說,就算預算費用為500萬,文化局也最多資助150萬,餘下的350萬便要另找投資者了,但怎樣也好,如果獲得文化局的150萬資助,再找其他投資者商量也比較容易,因為他們或會覺得你的影片已獲官方認可了。

澳門人對本地自身文化認同感很低

另外,澳門電影起步真的很遲,本地市民從小到大都習慣了看荷里活電影、港產片、日劇、韓劇、TVB師奶劇,習慣了外來的文化產業而忽略本地自身文化。記得早前跟幾個朋友在酒吧閒聊,剛好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加入,我們問她知否最近有一部澳門電影上映,叫《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她很驚訝,不知道原來澳門也有人拍電影。雖則這次《堂口3》的宣傳攻勢已做到跟很多香港商業電影一樣強勢,除網絡外,電視台宣傳、媒體訪問以至街上很多巴士站的廣告位也被《堂口3》「佔領」,就算之前有不少本地作品也同樣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大力摧谷,文化中心每年也有舉辦「澳門製造」,大力推動了本地電影製作,但原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澳門是有人拍電影的。我相信我認識的這位新朋友只是冰山一角,這或許是因為,普遍很多澳門人對本地自身文化認同感都很低,覺得自己人「唔掂」,本地人不可能有能力拍電影。

幸好,每次當有本地電影放映時,不管是長片或短片,也仍有不少可愛的本地觀眾不管影片好看與否都來捧場支持。當然這觀眾群中有不少是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如果要增強本地普羅大眾的文化認同感,我們電影人就要更加努力,把電影拍得更好,能在海外很多影展參展,本地市民便漸漸會對澳門製作的電影另眼相看了,大家努力呀!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Ina》拍攝現場

《Ina》拍攝現場

《Ina》拍攝現場

《Ina》拍攝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