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你是誰 ──專訪《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監製及導演

本地電影《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今天就是首映了。上映在即,問監製朱佑人對票房有何期望?「我梗係想場場滿㗎喎。」當我們談論澳門電影時,我們終於可以談論票房。到底會有多少澳門人買飛入場看澳門電影?澳門人對澳門電影認識又有幾多?

票房之重要是,一來加深戲院對澳門電影的支持和信任,二來吸引更多澳門人看本地電影,朱佑人認為《堂口》打的是本地市場。相對以往,這回宣傳算是超級強勁,入場的會否有茶餐廳裡坐在對面的哥仔或在門外等巴士的阿姨,這就不得而知。「到今天還有人問我在UA放是幾多錢,這表示他們覺得《堂口》不是正價,澳門片有例外。我當然不想大家有這種感覺,澳門出產跟別的都一樣,只是數量和水準要再努力。現在整個大氣候都在逼你去考慮這些問題。不過這是好玩的。」

朱佑人是《堂口》系列監製,「當然拍《堂口1》的時候大家都是拍板會員,於是就寫拍板出品囉!」

朱佑人是《堂口》系列監製,「當然拍《堂口1》的時候大家都是拍板會員,於是就寫拍板出品囉!」

02

「堂口」與否,重要嗎?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玩懸疑,三個單元分別由資深導演陳建德、年輕的周鉅宏與來自葡國的Antonio Faria操刀,透過鏡頭展示盛世下光怪陸離的人和事,《堂口3》也是整個「堂口」系列的最終章。「我記得參與香港影展,那邊的單位曾跟我們說不用什麼《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直接用《愛情在城》就可以,所以其實『堂口』像一個澳門品牌。」相對而言,《心亂疑城》倒比上回更「堂口」,不論是陳建德的《熊媽媽的咆哮》、周鉅宏的《見光》抑或是AntonioINA》都恰巧側面描繪了他們對這個城市的種種想像,朱佑人形容三個單元談的都是人心『質地』的轉變。「拍板從不會控制導演的創作,說一定要很『堂口』,類型和選材只是用來鋪陳故事的形式,當然,城市轉變無疑對導演來說是個值得探討的題材,若有人問什麼是本土電影,我想這就是吧。」

澳門電影的本土性格

鄰埠的港產片不論武俠、警匪、文藝、無厘頭喜劇都有其獨特的電影語言。澳門電影,要怎樣形容它才恰當?作為資深影人的他不諱言:「我愈來愈不肯定。澳門電影還未成形,很難定義。曾聽過一些香港評審說澳門片好乖,是乖乖片,可能是好事,但對創作人來說還不夠Edgy,我記得看完徐欣羨的《櫃裡孩》就跟她說,感覺很澳門,很平和。」他笑指處理事情尷尷尬尬,或許就是澳門人表達感受的方式,一種澳門電影的本土性格。「如果要跟別的地方比較,澳門不同種族的連繫比較密切,至少團隊裡有澳門人、有土生葡人和葡國人等,但在香港比較少見到。本地生長的英國人拍香港或英國人在這裡感受,我又未見過,而澳門那種Crossover是強烈的。」

尋找我們的身份認同

電影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反過來想知澳門電影是什麼,或許我們該對照一下社會,譬如從電影發展脈絡看澳門人你是誰?「《堂口》最初的前身其實就是想策劃一部《澳門你是誰》的紀錄片,側寫澳門面貌,拍畢發覺紀錄片不是最好的表達方法,於是找幾位導演在自己生活的社區拍一個故事,反映社區的生活狀態。」朱佑人不覺得1999前後創作人熱烈地談身份認同,皆因澳門人對回歸比較無感。「始終當時人們對葡國政府好感不多,不會特別緬懷,反而是賭權開放城市變化很大,那才是人們探索身份最活躍的時候。」曾為文化中心協辦「澳門製造」的他謂,20052006年湧現大量紀錄片,反映不少年輕創作人以影像尋找身份的問題,像關於路環郊區或尋找水源的故事,又或者葡人導演拍攝海島。「或許他們在找尋可能會消失的澳門的感覺,或追尋一些可能他們認為是被忽略的地方,喚起人們遺忘了的事。」

沉默澳門人不是

朱佑人多年前拍過《亞明的澳門》、《沉默澳門人我不是》,雖然近年主力於推廣影像工作,不過其實自己也不時在籌備創作,並不沉默。他說自己不是勤力型導演,不過關注這片土地仍是他的電影課題,或者可以說是拍電影的初衷。「我的戲肯定是講城市,一直都以澳門作主題。可能會講一些很個人的事而跟城市有牽連吧。還有很想追溯澳門以前的狀態,從沒有人做過,因此我常叫人快點拍80年代,我又試試拍50年代,用影像去捕捉不同時期,講以前的人。」

今次《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三位導演也用影像呈現了各自心目中的澳門人,他們又會是怎樣的?

《熊媽媽的咆哮》導演:陳建德

故事發生於70年代,在一宗血腥綁架事件中,被綁架的小男孩與綁匪的女兒共處一室,漸生情愫,卻最終分隔天涯。20年後,即將出嫁的女兒離奇死亡,母親誓要查出真相,卻不小心墮入了恐怖回憶中無法自拔,逐漸發現自己精神分裂的真相。《熊媽媽的咆哮》劇本其實是陳建德參加一次編劇工作坊跟另外八位學員一同創作出來。「這個故事源於一次我看到大陸有個新聞,講一個女人的兒子在結婚當天被殺,後來雖然警察捉到個兇手,但她居然不憎恨他,也不追究,她說是因為兇手都有媽媽,於是我被觸動了。最初是一個復仇故事,但其實是一個關於寬恕的故事。我想講的只是其實人很多時候都未必真正地認識自己,當你想去深入認識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很可怕。

陳建德曾在香港電影圈長時間工作,近十年以澳門為基地,上一部澳門作品《鍾意無罪》獲「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電影金獎及「澳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

陳建德曾在香港電影圈長時間工作,近十年以澳門為基地,上一部澳門作品《鍾意無罪》獲「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電影金獎及「澳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

04 05

《見光》導演:周鉅宏

「這些年來覺得澳門人的金錢觀念變得比較重吧。」長時間在台灣生活和讀書的周鉅宏對澳門的轉變特別敏感,於是寫下一個有關六合彩的故事。賭場公關慧慧與男友志豪,把生活的希望都寄盼在每一期的六合彩之上,某天終於天降橫財獲得頭獎,使得投資股票失敗欠下巨債的志豪歡喜若狂,但是面對金錢與愛情,慧慧卻另有打算,幸運與厄運的同時降臨,仍可看見一線曙光嗎?「那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得到一筆錢之後人會如何面對?到最後是個悲劇。」

07 08

來澳六年的葡國導演Antonio以拍攝紀錄片為主,作品《時間遊》及《二度空間》分別奪得2011及2013年「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評審大獎。

來澳六年的葡國導演Antonio以拍攝紀錄片為主,作品《時間遊》及《二度空間》分別奪得2011及2013年「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評審大獎。

INA導演:Antonio Faria

Antonio說,《INA》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富家女Ina對世界充滿好奇卻又感到陌生,Ina與男友一同沉淪毒海,過著頹廢生活,某天赫然出現幻覺,感到死亡幽靈一直纏繞自己,同時她男友被捲入一宗殺人案件之中,在璀燦繁華但暗藏危機的夜色中,背後掌控命運的人其實近在咫尺。「我來到澳門聽到很多故事,也察覺到澳門急速的轉變,Ina被城市改變的同時也象徵著她與城市的命運,共生共長。其實這個故事原本更長,希望將來可以拍成長片,因為我還有很多東西想講。」

訂閱每月紙本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