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區生活為本,重視步行經驗──回應《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諮詢

在《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的公眾諮詢期間,網上讀到一則消息,意大利古城威尼斯因為帶輪行李箱產生的噪音影響居民睡眠,政府正考慮禁止在街上使用帶輪行李箱。盡管很多人認為這個禁令難以執行,更有人認為禁止行李箱不如修改道路,然而,遠在威尼斯的這則報導,難道不值得澳門當局、澳門本地居民注意和討論一下嗎?它提醒我們旅遊景點與社區生活如何近在咫尺,旅客與居民之間如何愛恨交纏。

試想,如果在《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的諮詢文本中,有問題是︰「旅遊車影響了大三巴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質,你認為要禁止旅遊車進入大三巴周邊的街道嗎?」會不會能引起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與討論?起碼,在看到這則報導後,我馬上想起我每天生活的社區,那個終日有大量巨型旅遊車堵塞的十字路口。我記起,小時候的假期,在我祖母新勝街的家裡看著門外的小街發呆,跟澳門很多老街一樣,新勝街原本很適合漫步,兩邊的房子不會太高,行走其下不會感到過多的壓力,人們在包公廟後牆的大樹下,聽到小鳥的歌聲,享受著溫柔的陽光與微風,呼吸著懶洋洋的清新空氣。

今天的大三巴卻成為旅遊聖地,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地方。

今天的大三巴卻成為旅遊聖地,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地方。

完整的步行經驗

在人們的步行經驗中,除了視覺經驗外,還包括聽覺、嗅覺和身體經驗、進一步是情感經驗,這些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建構著人們對周邊景觀特色的「共同記憶與認知」(見「諮詢文本」,第22頁),同時也建構著社區居民對該景觀的認同方式。

縱觀「諮詢文本」中,人們的步行經驗受到忽視,整體概念仍以「視覺體現」為主(頁24),有如從旅遊車或旅遊宣傳片中走馬看花的平面印象。文本中為保護「歷史城區」的街道及開敞空間風貌而加以控制的範圍,亦只有一些屬於視覺元素的街道設施、周邊建築物及廣告招牌等(頁24),而且尤其重視「廣告招牌之安裝」問題(頁25 及附件二)。

其實,街道風貌除了這些視覺元素,還包含聽覺、嗅覺、身體及情感元素,所以在商舖招牌、樓房高度以外,流動其間的車輛和人群,也應納入控制與關注的範圍。以大三巴周邊街道環境為例,每天(尤其早上),西墳馬路、高園街、新勝街、同安街和連勝街等,往來其間的旅遊車不計其數,道路狹窄、人車爭路,不但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及空氣污染,還派生出隱藏其間的道路安全問題。

澳門半島唯一的私立醫院鏡湖醫院置身旅遊車來來往往的街道之中,每天無數病患者,以及區內的長者進出醫院和社區時,總是面對周遭大量巨型車輛的威脅。這個老街坊叫「三巴門」的社區,空氣質量愈來愈差,路面情況險象環生,甚至常常出現旅遊車阻礙了救護車行進的狀況。大型旅遊車輛是否適合進入大三巴周邊街道本身已是具極爭議性的問題,而且它還對周遭社區生活構成諸多不良影響,深化本地居民與外地旅客之間的矛盾。

 

有時,歷史城區其實與民居只是一牆之隔

有時,歷史城區其實與民居只是一牆之隔

由社區保護「世遺」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這裡空氣質素差、行人流動性差、道路上危機四伏,有誰願意一個世遺景點的周遭一直維持這個狀態

從社區生活的角度看,旅遊影響與居民生活之間的衝突日益尖銳,居民對社區周邊文物建築、地點的認受性,對「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及管理」起著關鍵作用,如果社區居民對於這些建築、地點認受性強,因此而感到自豪,他們自然會愛護、推廣,相反,旅遊問題令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他們只會因為自己住在大三巴附近而感到倒楣,對「澳門歷史城區」生出反感、抗拒的心態。社區與旅遊不一定對立,只是失衡的旅遊政策激起了社區衝突。

「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不應該只作為觀光景點去保護,它是整體城市規劃的一部份,它與本地居民社區生活、記憶,以至身心健康密切相關,雖由文化局諮詢與執行,但若未能得政府跨部門的通力合作,便很難相信特區政府對「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的誠意與決心,旅遊車規管、空氣質素變差、交通問題,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問題,也同時是歷史城區的問題,旅遊城市的問題,環保的問題,難道文化局就可以解決得了?

作為一個適合漫步的小城,中西、新舊密集並置,文物古蹟與生活社區唇齒相依,「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應從人們在「城區」中的步行及生活經驗作核心,以社區生活為本,繼而展開各項保護、規管與協調,守護我城的歷史記憶,維護步行、呼吸、聆聽的權利,這是最基本的「框架」。

donation-ad